个性化的财富管理是私募基金的最大优势
主持人:问这个问题主要是牵扯到现在公募“一对多”的问题,这个在很多操作上面和客户准入方面也是跟私募很类似的,业内也比较关注这一块会不会对私募产生一些冲击?
曾晓洁:现在来看肯定会产生冲击,现在我们正在谈第三个产品的发行,跟我们合作那个公司刚刚给一个“一对多”募了一个,他就说,其实客户对象来讲是一模一样的,所以我觉得这两个是重合的,是相互竞争的关系。
主持人:比如作为一个投资者来讲,比如他有100万的资产或者几百万资产,做这样一个选择的时候可以有什么样的标准来选择做私募还是公募?
曾晓洁:这个看客户自己的理解吧,看你对公司、对团队有多大的了解,如果客户对这个私募投资理念和投资团队是非常认可的,也非常了解,我觉得他就可以去买私募,如果他对公募基金的“一对多”的基金经理很了解、公司的文化也很了解,可以买他那个,既然是一个相互竞争的关系,很多地方是相似的,但是怎么在相似的当中挑出不相似的地方,肯定要看公司的投资理念、基金经理的投资思路,就说你认不认可。其实像私募也是一样的,不同的私募公司投资理念也不一样、投资风格也不一样,有些私募经理就是很激进的、有些就是很稳定的,像有些是非常长期的,一年获得10%、20%收益的,但是不允许10%、20%收益波动性非常大,就可以买一些从长期来看基金经理或者私募产品经理他是一个非常稳健投资思路的产品。有的资金就想一年获得20%的收益来少了,他可能想指数涨了50%你给我赚了20%觉得赚的太说,就可以买一些激进的私募基金经理的产品。
主持人:实际上从私募这个行业的发展竞争也是蛮激烈的,这段时间媒体也做了一个统计数据,上半年有90多名公募基金经理离开公募这个行业了,而且大部分应该也都是进入私募行业了,您对这样一个现象怎么看?
曾晓洁:这个我觉得是必然的,因为我觉得中国的私募产业前景是比较广泛的,随着中国人财富管理观念的深入,第二,随着中国中产阶级的急剧膨胀,财富管理必须有一个专业的财务管理队伍去给他管理,我觉得现在的公募基金是缺乏这么一种给中产阶级理财的机制,但是“一对多”排外,我刚刚讲“一对多”跟我们是很类似的,纯的公募是不太适合几百万或者上千万资产管理的,所以说私募这个行业是非常有前途的行业,自然会有很多人可以进入这个行业来,过了5年或者3年有多少人存下来,现在来看都不知道,我觉得这个产业竞争加加剧为好,都不为惧,因为这个蛋糕很大,越来越多的人参与这个蛋糕很正常。
主持人:有人也说公募“一对多”反而会使一些人发生转变,通过“一对多”了解私募,大家都可以把这个蛋糕做大。
曾晓洁:私募在中国刚刚开始,这个行业如果要发展的话,除了私募基金本身自己做之外,国家的扶持,有些政策的扶持,有些渠道的配合,我觉得是非常重要的,光靠私募自己从下,因为现在其实私募这块,从政策上面也好,其实还是限制比较多。
主持人:最后请您对私募感兴趣的投资者朋友说一下您的建议。
曾晓洁:刚才讲到了,中国的私募基金发展现在刚刚开始,以后的前途会非常远大,至少前途非常光明,所以说因为私募基金对应的客户群体是一个,第一,它是一个稍微高端的,第二,他们这些客户的财富管理需求是非常需要专人给他做财富管理的群体,如果说你的资金是比较长期的,第二个,你没有专门的时间和能力自己去做财富管理的,这些朋友可以专门去跟私募接触,跟私募基金,主要比如说投资理念,还有这个公司的投资文化,还有投资思路,跟他们聊,如果说认可他们的投资理念,我觉得可以建立合作关系,去做投资。因为我觉得,就是说客户的财富管理在中国刚开始,以后应该是对于中产阶级来讲有多余的钱,如果一部分自己失业里面挣了钱就趴在账上不做财富管理,这是非常可惜的事情,一定要让自己的财富增长的更快。
主持人:但是现在私募的产品设计也还是比较单一的。
曾晓洁:对,这个我觉得跟整个中国私募产业的发展相关,其实中国的私募产业很类似于美国Hebgefund,按道理来讲在中国的产品足够多的情况下面,国内是可以完全做成美国Hebgefund的路子,比如可以做空,可以做商品,但国内现在来看,除了做股票、做债券,其他的做期货一般来讲这种产品是不允许的嘛,国内之所以产品比较单一,是因为受到很多的限制,而不是说不想把这个产品多元化,现在来看没有可行性。
主持人:由于时间关系,今天的访谈就到这里,也谢谢曾总。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
我来说两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