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经济是中国资本市场的基础,而中国资本市场是中国基金业的舞台。没有好的经济发展作为基础,中国的资本市场很难健康发展;同样,没有好的资本市场作为平台,基金也谈不上创造回报。
整体上,中国经济和中国资本市场在经过了规模的快速扩张之后,都进入了转型发展的新阶段,需要通过深化改革开放和制度创新,来获得新的发展动力,提高发展质量,也就是说,从数量优先的阶段进入到质量优先的阶段。
当前,中国经济正处于改革发展、转型升级的攻坚阶段。金融危机之后,全球经济处于再平衡过程,出口驱动的增长难以持续;另一方面,中国过去依靠高投入的粗放增长方式也日益遇到资源和人口因素的制约。同时,我们也要看到,中国还有着巨大的内需增长空间。中国地区差异很大,中西部地区城镇化率只有40%左右,还处在城镇化和工业化快速推进的过程中。产业转移的趋势有助于推动中西部地区投资和经济增长。中国人均收入刚超过4000美元,正处在消费高速增长的阶段。如果应对得当,中国经济还能实现较长时间的平稳较快发展。我们认为经济转型的重点是通过改革开放和制度创新来激发内需潜力,提升发展质量,关键是更加市场化、法制化。
与中国经济转型的大背景相适应,中国资本市场也步入了夯实发展基础、改善市场结构、提升内在质量的转型发展阶段。成熟的资本市场,投资模式多元化,其核心部分都是价值投资。在这种模式下,资本市场避免了频繁的大起大落,投资者情绪总体稳定,长期持有成为主流投资模式,真正分享到了经济发展和企业成长的成果。
价值投资的实现,首先依赖于完善的保护投资者的制度和投资文化,其次需要有大量市场化、持续稳健经营的蓝筹公司。中国在这两方面有很大改进的空间。与发达国家相比,首先,中国缺乏对投资者和普通股东的保护,这一方面与“重筹资、轻投资”的历史有关,另一方面也与制度不健全有关。大股东把投资者玩弄于股掌之间,违规成本极低,迫使投资者重博弈、轻价值;其次,中国的大公司以国企居多,投资者没有议价能力,同时,企业治理结构依然存在问题,透明度不高;第三,由于历史原因,主要的蓝筹公司属于周期性行业,行业波动大,难以持续成长。由于上述原因,如果未来不在制度上进行重大改革,加强对投资者的保护,加大对违规上市公司的惩罚,长期投资将是一项巨大的挑战,机构投资者也没有用武之地。
监管层目前正在进行一系列改革推动转型,包括新股发行制度改革、鼓励上市公司分红、建立退市制度等,这些措施一方面有助于提高上市公司的质量和内在价值,另一方面有助于抑制投机,树立价值投资理念。但是,制度改革可能还需要走得更远,尤其是需要建立更严格的保护投资者和普通股东的制度,同时还需逐渐改变上市公司的行业结构,减少周期行业的比重。
推动长期资金尤其养老金入市对资本市场发展具有重要意义。这不仅是提供了新的投资资金来源,而且有利于改善投资者结构,帮助树立价值投资的理念。另一方面,发挥中国资本市场的投资功能也是养老金入市的要求和前提条件。养老金是普通老百姓的养命钱,目前主要采取银行存款和购买国债的投资方式,在通胀高企的情况下,保值压力巨大。因此,养老金入市是大势所趋,也是国际惯例。但养老金进入股市的前提是,中国资本市场真正发挥投资功能,长期投资能够获得足够的回报,否则养老金入市会存在很大的风险。
2012年将成为中国资本市场一个具有重要意义的转型与改革的年份。我们相信,如果改革措施能够贯彻下去,在经过转型期的阵痛之后,一批符合经济转型方向,具有创新能力和持续增长能力、具备长期投资价值的蓝筹公司将脱颖而出,那些不能创造价值的公司逐步被淘汰。这样,中国资本市场将逐步走向成熟、繁荣,价值投资的春天也将到来。
我来说两句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