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士杉的两只产品,世通8期和世通9期已经进入清算程序,完成之后将向投资者退款。”4月19日,中信信托一位人士向理财周报记者确认。
他同时表示,上述产品强制清仓的动作已经于4月上旬完成。
这是昔日私募冠军常士杉最艰难的时刻吗?
也许是,也许还
不是。不能忽视的一点是,世通旗下还有两只产品的净值比上述两只产品更低,接近腰斩。分别是嫦娥奔月净值0.56元,世通5期净值56.13元。这两只产品分属外贸信托和陕国投托管。
理财周报独家获悉,外贸信托并没有给嫦娥奔月设置止损线,而世通5期的清盘线为净值达到50元以下。
显然,对于常士杉来说,市场给予的教训很深刻,但考验仍未结束。
而在电话那头,他不断地向记者表达对投资者的歉意,一而再,再而三。
我们愿意相信他的真诚,但市场却不相信眼泪。
常氏歉意:430万产品份额全部赔偿
2010年年末,常士杉这个名字吸睛无数。彼时,常管理的世通1期以96.16%的收益夺得年度冠军。随后,世通一鼓作气连续发行5只新产品。然而,与规模大幅增长相悖的是,产品净值下跌严重。
2012年4月9、10两日,中信信托先后发布了两份临时公告,称因中信信托·世通8期和中信信托·世通9期净值均低于止损线,触发计划的特别交易权,为此中信信托作为受托人将依据信托合同约定进行清仓操作,该清仓操作是不可逆的。
据了解,世通8期、9期的止损线均设定在70元(初始100元)。而好买数据显示,2012年3月,两只产品的净值分别只有60.15元和60.74元。由于低于止损线,两只产品被强制清仓。
常士杉告诉理财周报记者,为了表达歉意,公司所属的430万产品份额将全部赔偿给持有人。
从最新数据来看,世通旗下另外4只产品的净值也不容乐观。其发行的第一只产品世通1期净值最高,为85.58元;排名第二的世通东方明珠,为0.78元;世通嫦娥奔月和世通5期净值排名垫底,分别是0.56元和56.13元。
两只净值接近腰斩的产品显得岌岌可危。嫦娥奔月和世通5期分属外贸信托和陕国投托管。对此,常士杉表示,外贸信托并没有给嫦娥奔月设置止损线,但考虑到为持有人负责,公司自己为该产品设置了止损线。
而陕国投证券信托业务部一位工作人员则告诉记者,他们签订世通5期的清盘线为净值达到50元以下,而现在净值为56.13元,离清盘线还有一定距离。“一般来讲,如果净值下跌到55元以下,我们会考虑和世通资产商议该怎么办。”该工作人员表示。
常氏悔意:“都怪我太激进”
“操作手法太激进”这是常士杉对自己此次功亏一篑的总结。“我就想着怎么为投资者多赚钱,结果最终风控没有做好。”常懊悔不已。
回顾2008年以来常士杉的操作路径不难发现,其风格一直较为激进。
2008年,熊市当头,大盘全年下跌65.39%,常也未能幸免。彼时只有世通1期一只产品,当年2月世通1期净值为97.05元,到3月净值迅速降至64.07元。随后一路下滑,到2008年12月,净值仅剩下40.6元。
2009年市场回暖,上证指数全年上涨79.98%。可以看出,常士杉着实抓住了一些市场机会,且风控做得也不错。其间世通1期净值不断上涨,基本保持在50元以上。到2009年底,净值达到当年最高点64.61元。
常士杉的2010年可谓风生水起。由于精准把握了结构性行情,从年中小盘股崛起开始随后半年,常购入晋亿实业等当年涨势迅猛的高铁股而结结实实地赚了一把。好买数据显示,2010年6月世通1期净值为67元,随后一路飙升,10月突破百元,年底达到126.74元,一举摘得当年私募冠军头衔。
2011年,市场震荡,大盘再次下跌21.68%。年初时,可以看出常对于仓位控制得不错,当年2月1期净值达到历史最高点,142.39元。但是7月发生的动车相撞事件,却使常士杉的“高铁梦”破灭。另一方面,常当时买入很多中小板创业板股票,由于流动性差,不能及时抛售,导致产品净值开始下跌。
自2011年9月以来,世通8期、9期净值就一直在70元清盘线附近徘徊,但同期大盘下跌十几个点,可以看出常当时常采取了一定风控措施。
常士杉告诉记者,因为对市场的乐观判断,到2012年3月时,已接近满仓。
“3月14日大盘突然下跌,随后几次下跌,我一直减仓,但最终没能挽救。”常士杉叹息:“其实投资就是和人性做斗争,当时到高点我没有卖,觉得还能再高,结果跌得很惨。我反思了,做投资,首先要想着怎么活下去,遵守游戏规则,再想怎么做好业绩。”
“其实我真心想给投资者带来更多回报。”常士杉不断表明自己的态度:“我每天至少工作10几个小时,去年上半年去实地考察了60多家上市公司。”
“过去的事情就让它过去,剩下的产品尽力去做,我不会服输。”常最后说道。
常氏争议:赌性太重难以持续
谈到昔日冠军为何短短一年就沦落到清盘地步。几位私募界人士表示,对于常士杉的操作思路,他们不敢苟同。
“业内对常士杉的操作风格分歧很大。可以说,不排除他是为了做业绩,做宣传而以激进的操作方式管理产品的。”北京一位私募人士向记者表示。
该人士告诉记者,据其了解,常在前期管理的产品只数和规模还较小时,会先拿一部分资金进行操作,后续再拿另一部分资金操作从而达到冲规模的目的。“2011年他管理的产品越来越多,规模逐渐变大,那样的操作方式就显示出弊端了。”
上海一家私募的投资总监也向记者表示,2010年之前,常管理的产品净值表现并不出众。但是凭借2010年对行情的把握,常打了场漂亮的翻身仗。
“但是,世通的盈利模式有问题,常士杉的操作手法有时很极端,会采取超短线操作。规模在5千万以下,这样的操作方式确实可以带来一定收益,但规模到五六千万以上,就很难用这种方式操作了,这时考验的是基金经理的投研能力和对市场的把握能力。”该投资总监告诉记者。
不过,也有为常士杉抱不平的同仁。深圳一位私募人士表示:“产品清盘,这个事情很严重吗?”该人士认为,私募界的起起落落很正常,规模相对较小的投资公司为了博取收益,有时可能会追涨杀跌,导致净值下跌,这也不能说明其投资能力就不好。
我来说两句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