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州私募冠军”的大宗交易套利秘技
这是一种被认为可以穿越牛熊的战术。
“我们是在大宗交易中做套利的!”同许多私募一样,大宗交易投资者时刻保持着谦卑与低调,但是在谈到盈利模式时,他们自信而从容。
2008年4月19日,证监会发布的《上市公司解
除限售存量股份转让指导意见》规定,为降低大小非抛售对二级市场的影响,出售的限售股数量超过总股本1%的须经大宗交易平台。自此,大宗交易平台成为一个活跃的资本舞台。从一级半市场批发股票,再到二级市场甩卖,这正是大宗交易平台生机盎然的根源,越来越多的机构投资者开始参与大宗交易,而这种套利策略也越发成熟。
战术核心讲究“短平快”
“今天把钱投进去买股票,第二天卖掉就能赚钱顺便分钱,短平快,这是温州人最喜欢的投资模式。”
瑞安思考总经理兼投资总监岳志斌所说的这种“短平快”的投资就是大宗交易套利。2010年5月,岳志斌在温州推出了国内第一只大宗交易套利产品——中融思考1号,截至今年10月26日,该产品的累计单位净值已经达到1.2223,年化收益率超过10%。在2011年A股市场大幅下跌的背景下,该产品更以14.18%的收益率成为2011年阳光私募产品龙虎榜上的季军。
在盈利的感召下,这类产品也吸引了很多参与者,他们大多是非阳光化的私募。
2011年11月1日至11月10日之间,榕基软件区间涨幅达到13%,深藏其中的正是17笔大宗交易。10位个人股东,1540万股,5亿市值的统一减持。榕基软件的减持案例是大宗交易战术的完美体现,也是上海磐厚投资公司最得意的手笔。2011年9月,磐厚大宗交易网挂出了一个信托产品的募集说明书——磐厚财富“亿基金TM”1号。该款产品说明书上显示,主要投资范围是大宗交易平台减持的股票。
此外,其条款中也显示,单个投资者最低认缴金额为2000万元。然而,该产品渠道经理何先生表示,目前资金都是由公司自己募集而来。不过,随着大宗交易市场规模的扩大,即使是资金雄厚的阳光私募,也需要吸纳更多投资者。“我们的目标客户是上市公司股东,因为本身也与我们大宗交易策略关联,可以成为我们的战略合作者。”
从交易模式来看,该类私募公司也开始结合系统化交易策略。
一位大宗交易私募基金经理告诉理财周报记者,每单大宗交易成交量与该股票当期日均成交量的比值平均在1至1.1左右。如果利用计算机交易系统将大宗交易所得的股票分拆为数量较小的卖单,每天卖出数量控制在当天交易量的5%左右,基本不造成冲击,成交价格接近当天均价,约20个交易日卖出,采用这一交易方式,平均每次年化收益率可达20%至30%。
“大宗交易策略也能实现绝对收益,由于有折价买入的保护,持仓时间很短,净风险暴露也较少,与指数相关度也较低。”一位海通证券基金分析师告诉理财周报记者,大宗交易策略尽管收益更高,但毕竟市场容量有限,随着参与者的不断增加,持续获利能力存在不确定性,且限于样本太少,对该类产品的评估可能还不全面。
对此,磐厚投资负责人告诉理财周报记者,大盘涨跌对大宗交易策略影响不大。出于风控需要,目前市场上大宗交易套利都采取T+1模式,所以会在折价范围以内出货,通常是3-4个点,当然这其中也需要交易技巧。
至于交易技巧,则属于各家公司的操盘秘技,理财周报记者联系到几家私募公司都不愿对此过多透露。
二级市场跟风套利
“多数人只看到了风险,少数人却能发现伴随而来的机会。”上海任行投资董事长任良成告诉理财周报记者,针对大宗交易的特点,二级市场也有投资者进行套利。
“通常我们批发价打折3个点,有些了解大宗交易的投资者会在股价下跌三个点左右买入,算准了我们也需要护盘。”
这自然也为这种盈利模式带来挑战。任良成对此深有感触。“由于参与资金不是小数目,大宗交易市场的套利者,一般在买入的第二天就会开盘参与集合竞价,直接甩卖,这样赚取稳定收益。二级市场的投资者会抢先砸盘卖在高位,等套利者的股份卖出后,再在当天低点处买入。这些投资者是我们套利者利润的隐形杀手。”任先生曾在32.8元买入了总金额2亿多的大元股份,在次日市场状况不好、隐形杀手逼迫下,不得不拖延交割日期5天,最后,该笔交易以亏损2000多万收场。
对此,北京的一位私募投资总监告诉理财周报记者,他曾就大宗交易套利现象总结出一套办法:首先,大宗交易价格大大小于市价。其次交易当日杀跌很小,说明减持方没有在二级市场同时减持;最后,次日开盘即有增量资金介入,这说明接盘方有打算往上做再出。
“如果开盘量放得很大,投资者可以在盘中低点杀入,也玩个短平快。”这样的品种虽然利润不多,但方法清楚,实战性还是很强的。
我来说两句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