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募“围城”:新丁生存堪忧
程亮亮
光环不再,公募基金业已陷入“围城”。随着证监会继续发放新公募的“准生证”,行业扩容进一步加速。相对于先行者们,后来者所面临的生存环境更加堪忧。
2012年12月,江信、中原英石、华润元大和前海开源4家基金公司先后获得证监会放行,使公募家数增至77家。
另外,证监会去年12月31日公布的基金公司设立审核公示表显示,湘财三星、华西群益、圆信永丰和国开泰富4家拟设立公司已落实第一次反馈意见;道富基金的设立申请已被受理;东海基金已通过评审会,只待批文。《第一财经日报》记者对比过往基金公司设立审核公示表发现,监管层对于公募基金新公司的放行速度明显加快。
资料显示,前海开源基金的设立申请于去年6月份被受理,到拿到批文时间跨度仅半年左右。而江信和华润元大2家公司,去年9月底的审核进度均为“已落实第一次书面反馈意见”,10月底便通过了考试、谈话、现场检查和评审会四大环节,12月底即拿到批文。
对此,沪上某次新基金公司高管人士对记者表示,“如今监管层审批放行的速度的确加快了不少,按照我们以前的经验没有个一年以上,甚至两三年的等待,就想成立几乎是不可以想象的。”该人士称,“只是这种快速放行能否让行业规模高速增长?竞争必将更加惨烈。”
拿到设立批文值得庆贺,但对后来者而言,赚钱之路却似乎越来越窄。
一位次新基金公司高管人士此前曾在接受记者采访时就表示,“我们的首要任务是活下来,并没有奢望在短时间内超越同行前辈。”
“股东方已经做好‘亏三年’的准备。”上述人士对记者称,“按照业内的普遍预期,随着经营成本的上升,基金管理公司的盈亏平衡规模线已经升至80亿元至100亿元之间。作为一家新成立的公司,要想在三年内将规模做到100亿元谈何容易。”另有多位业内人士对记者表示,新公司最大的问题除去人才之外,就是在面对渠道时的弱势地位。
目前,渠道在公募业的发展路径上占据了太大的权重。“新公司在发行产品面对渠道时的话语权是极弱的,部分公司不得不大幅提高尾随佣金,以保证在没有什么‘群众基础’的情况下产品能够顺利发行,甚至有一个不错的‘首秀’规模。”南方一位公募人士称,“而渠道则更愿意跟老公司合作,一方面有长期合作的基础,还有就是品牌优势和投资者的‘口碑’。”
“不少新公司最近都在增资说明这些公司资本金即将‘烧光’的现实,行业维护成本上升速度太快。”该公募业人士称。数据显示,纽银梅隆西部基金成立当年亏损4350万元;方正富邦基金成立当年亏损3434.70万元;国金通用基金成立当年亏损额更是达到1.34亿元。
除经营困局,“人才荒”更是困扰着公募“新军”,新公司高管变动的频繁程度显然已经超越了不少股东方的想象,而在一线管理资金的基金经理同样处于极度紧缺之中。“投资人才的培养速度有限,随着越来越多的新公司成立,行业竞争加剧,不要说挑战老公司,新公司想存活下来都相当不易。”有公募业人士坦言。
[上一页] [1] [2] [3] [4] [下一页] |
我来说两句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