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银基金管理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银基金”),近期投资者谈起这家公司最先想到的是“规模的快速扩大”。自从转为银行系基金公司以后,管理资产几乎年年翻番,截至2012年末资产规模已经过千亿,从管理公募规模的角度说,中银已经跻身大型基金公司行列。
熟悉中
银的投资者大多数也知道,中银基金公司的规模扩大主要来自大股东中国银行的支持,扩大规模主要是依靠固定收益率产品,尤其是货币市场型基金,而非权益型基金。搜狐基金统计,在连续两年(2011年和2012年,下同)排名居后三分之一的33位基金经理中,中银基金也有两位,他们管理中银价值混合基金的基金经理张发余、彭砚。
从这两位公开职务看,他们都是中银基金公司的高端投资管理人才。张发余任中银基金管理有限公司研究部总经理,副总裁(VP),经济学博士;彭砚任中银基金管理有限公司助理副总裁(AVP)。
中银价值混合成立于2010年8月,在2011年、2012年两个完整的自然年,中银价值混合业绩明显落伍。据同花顺数据显示,2011年该基金产品排名同类基金164只中的121名,2012年该基金产品排名同类基金173只中的138名。
与中银价值混合在同类基金的惨淡排名相对应的,投资者选择了离开,基金份额出现较大幅度的缩水。
搜狐基金统计,中银价值混合成立之初即2010年8月25日,该基金份额有40.9亿份。而到了2012年12月31日,该基金份额仅仅只有10.7亿份,相比成立之初减少30.1份,缩水率高达73%。
更为惊奇的是,该基金自成立之日起,基金份额连续九个季度持续减少。显然,投资者对待该基金的糟糕业绩选择了用脚投票。
究其业绩差的原因,从投资层面分析,中银价值混合在择时方面表现极差,对其在股票资产配置比例,简直可以成为最牛的反向指标。
在2011年初,中银价值混合对股票资产激进的投资或直接导致其2011年的惨败。财汇数据显示,中银价值混合在2011年一季度,把股票资产从13.35亿增加到了15.87,而同期沪指涨幅仅仅为4.27%。
随即沪指开始暴跌,中银价值混合又开始大幅杀跌减仓,直接在2011年2季度把股票资产减至12.85亿,在2011年3季度继续减至9.84亿。在持续下跌的市场中,进行这样的减持,对业绩的影响可想而知。
在2012年,中银价值混合又为自己的保守付出了代价。
财汇数据显示,在2012年四季度,中银价值混合选择在股票资产方面基本保持不变,2012年9月30日为5.30亿,2012年12月31日5.66亿,增加幅度非常小。而同时,沪指则走出在当季度走出强势上升行情,涨幅高达8.77%。中银价值混合在2012年四季度的踏空,或直接导致了其2012年的惨淡业绩。
从其基金经理配置看,双基金经理的组合能否发挥一加一大于二的作用,一直是业内持续关注的问题。
张发余任中银基金管理有限公司研究部总经理,副总裁(VP),经济学博士。曾任长江证券研究员、长江证券研究所投资策略分析师;彭砚任中银基金管理有限公司助理副总裁(AVP),曾任联合证券并购私募融资总部研究员。2006年加入中银基金管理有限公司,先后担任研究员、中银优选基金基金经理助理等职。2010年6月至今任中银策略基金基金经理,2010年8月至今任中银价值基金基金经理。
从两人背景看,张发余券商出身,善于投资策略分析,而彭砚则是研究员到基金经理助理,再到基金经理,符合大部分基金经理的成长路径,但从业绩看,一加一的作用明显小于二。二人在投资中,是否存在相互制约影响,从而影响了基金业绩,这个问题外人无法知晓。
基金产品业绩差,损害的都是投资者的利益。
一年业绩差也许有很多原因,投资者在一定程度是可以谅解的,而连续两年产品业绩都如此差,偶然中肯定存在必然的原因。
对此,投资者不禁会问到:中银基金对于基金经理的考评体系到底如何?为何连续2年业绩如此之差,基金经理还可以继续管理基金?未来中银价值混合的基金经理是否会有调整?
就这些问题搜狐基金联系了中银基金,并进行了相关的采访。
中银基金对于公司副总任总经理,且连续两年业绩排名的答复是:“中银价值表现不够突出。公司风险管理部门定期对旗下基金的业绩表现进行归因分析,针对中银价值基金,认为该基金去年在行业配置上有值得改进之处。公司投资决策委员会对于基金经理的投资能力做了全面评估,并给出了明确期限的考核期。今年以来,基金经理已经对于该产品的行业配置和个股选择做出了相应调整,努力提升产品业绩。”
我来说两句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