灰幕浮现
随着越来越多的机构参与到丙类户市场,丙类户变得鱼龙混杂,甚至于一些个人也设立丙类户,进行利益输送。这是近期债市核查风暴的导火索
早在2008年之前,银行间市场交易并不活跃,参与机构较少,丙类户的设计初衷,为提高债券市场的交易活跃度,不可否认的是,其“鲶鱼效应”对债券市场的发展功不可没。
但随着现在代持风波的发酵,对丙类户的认识存在误区,甚至有人抨击丙类户不应存在。对此,一些固定收益人士持有不同看法。
“比如一个基金经理做利益输送,和基金经理在哪个营业部开户是不同的,丙类户就仅是一个接受指令的户。”上海某大型券商债券投资经理告诉记者,丙类户就相当于允许个人炒股,不能自己开席位,只能通过银行来代理结算,丙类户本身并没有问题。
而近年来,央行对丙类户的异常交易情况监测也从未停止。
华泰证券(9.62,0.00,0.00%)首席经济学家刘煜辉[微博]对本报记者表示,丙类户在中国存在时间较长,中债登对丙类户的笔笔交易都是有记录可查的。比如当天打到丙类户小公司的交易,一天内转手又出去了,一看都能非常清楚。
目前,央行金融市场司将价格偏离中债估值3%以上的交易视为异常交易,外汇交易中心则是按照偏离实时收益率曲线200个基点以上的标准来对异常交易进行监测。
事实上,对于丙类户的监测,已经成为近年来央行监测债市异常交易的重点监管对象。2009年10月,央行曾推动全国银行间同业拆借中心和中债登共同发布了《银行间债券市场债券交易监测方案》,对异常交易和违规交易行为进行监测。
监测工作包括监测和了解市场债券交易行为,重点监测异常交易和违规交易行为,发现情况及时上报。
回顾2009年当时的市况,一位接近央行的市场人士历历在目。他对记者表示,其实对丙类户的检查一直都有,当年这一监测制度实施之后,现券交易量直线萎缩,利用丙类户来进行虚假交易降低了约三分之一。
2011年4月,央行网站又发布公告,市场参与者因特殊情况发生交易价格偏离市场公允价格等异常现象的交易行为,应当于交易达成前,将有关情况送全国银行间同业拆借中心、中央国债登记结算有限责任公司或者上海清算所备案。
尤其在2011年富滇银行集体舞弊案后,暴露出银行内控制度的漏洞,为了亡羊补牢,当年10月,交易商协会召集31家商业银行,要求暂停并清查债市丙类户垫资、无实际资金往来的撮合及代持三项业务。
由于当时监管趋严,很多机构此后不得自已申请乙类户,间接增加了交易成本。
上述这位上海券商投资经理无奈表示,在2011年后,由于监管趋严,一些小机构只能从丙类户转为乙类户,为节约成本,他们不愿花钱购买与交易中心和中债登的交易专线,只能通过拨号上网来进行,大大降低了交易效率。
但后来,随着越来越多的机构参与到丙类户市场,丙类户变得鱼龙混杂,甚至于一些个人也设立丙类户,进行利益输送,成了近期债市的导火索。
据媒体报道,调查发轫于2010年底,财政部国债司原副司长张锐在国债招标中的舞弊案,调查中,有关部门发现了张锐及其家人所控制的丙类户,案发当日进出资金即达数亿元。
虽然丙类户的“猫腻”空间在近年来不断被挤压,但关联交易还可以寄生于其他形式。在此背景下,记者从市场人士处获悉,在各家银行和基金公司自查的基础上,本周央行也将就此事召开相关会议,这或意味着,一场针对银行间市场的检查即将开始。
[上一页] [1] [2] [3] |
我来说两句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