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周五,两市股指双双下挫,创业板指数更是跌破1300点,创出年内新低。不少市场评论认为,IPO预期引发的流动性担忧,是导致大盘调整的主要原因。
然而,现实的另一面是,包括公募基金在内,不少机构正憧憬新股投资机遇。2014年初IPO开闸后首批新股上市即现暴涨的
局面,在他们看来,仍大概率会重新上演。在目前的A股市场中,这样难得的、似乎具有确定性的投资机会,谁也不愿轻易放过。“新股总是没有悬念地涨停,傻瓜才不打。”上海一家基金公司的人士简洁明要地下了断语。
打新准备已经开始
大部分基金公司打新的筹备工作已经开始。
“在首批IPO启动时,公司内部的打新机制就已比较完善,有专门的打新小组和投研力量,还有积累下来的一套方法与经验,目前我们只需要将这套机制再度启动,密切关注此次新股的预披露信息即可。”上海一位业内人士说,虽然此次新股发行,在配套机制上又出现了一些改动,但消化掉新的规则,对症下药寻找最合理的打新方法,并不是难事。
而有意无意地,一些基金公司的新基金发行也选在此时点展开发售,其中大多在发行文件中指出,申购新股将是其未来的重要投资策略之一。
“我们主要投向的还是固定收益市场,但是你看我们给出的一个预期收益区间,上限能达到那么高的水平,实际上光依赖债券投资是不可能的,这个产品未来的主旨之一就是新股投资。”某基金公司人士针对自家一只正在互联网金融平台销售的基金产品,向记者说。
另一家基金公司的人士也表示,已咨询过公司几位基金经理,均明确表示会参与此轮新股投资,但目标不是长期持有,一旦申购中签,会在15天之内卖出。
“他们都说新股值得打,这一次我们也一定会参加。只是这一次新股的数量多了,所以可能要找些方法甄选一下。”上海一家规模较小,但对打新一直热情较高的基金公司,其内部人士传达了基金经理的想法。
总体而言,从记者了解的情况来看,几乎所有的基金公司都对即将到来的又一轮“打新”表现出相当积极的态度。其原因在于:从历史经验和2014年度IPO再度开闸后的首轮新股上市情况来看,新股暴涨神话屡屡上演,坐视这样的机遇溜走实在太过可惜。
“从历史数据来看,机构打新的年化收益率一般都超过两位数。以上一次IPO重启的完整年度2011年为例,两市共有99只新股上市,其中大盘股9只,中小板54只,创业板36只。根据中签率及首日涨幅计算,所有新股网上打新平均年化收益率为34.2%。具体来看,大盘股打新平均年化收益率为31.9%,中小板新股平均年化收益率19.1%,而创业板最受市场追捧,打新年化收益率达到57.3%。”去年底,在宣传自家公司一家“剑指”打新的混合型基金产品时,一家基金公司的副总列举出了这样的统计数据。
实际上,A股市场上也并不总是在演绎“新股不败”的神话,回溯到2011年上半年,新股破发的案例就比比皆是,成为当时A股市场的一大焦点。但这毕竟是较少发生的情形,对比之下,经过一年多的封冻期,2014年初,IPO再度重启之后,市场对于新股的火热激情又被点燃,首批48只新股中,上市首日股价就触及44%“熔断点”的现象屡屡出现,各机构对打新热情高涨也就不难理解。
“说实话,这几年A股市场的波动性还是挺大的,钱真的不好赚,因此出现新股申购这样几乎稳赚不赔的‘沃土’,公募基金也不太可能置身事外。这就是现实。”某基金公司固定收益总监对记者坦陈。
不惧次新股“变脸”
对打新跃跃欲试的散户和机构,关注点大多都落在新股上市首日疯狂上涨、集体“秒停”的情景上,他们对此也津津乐道。然而事实的另一面,近期逐渐泛起波澜。
这与2014年初开闸迎来的首批新股上市后的业绩表现有关。据相关媒体统计报道,目前这48只次新股中,已有17只在2014年一季报披露之际,出现业绩预降或亏损,“变脸”比例接近四成。对比这些企业上市前亮丽的财务报表,实在令人感慨。
要说基金公司对此漠然无视,那也的确有失公道。
近日,上海一家中型基金公司的固定收益总监在接受中国证券报记者采访时表示,上述情况,他们也注意到了,其中一两只还是他们曾经申购中签过的股票,没想到它们一季报业绩就出现亏损。
“从现在的情况来看,应该说首批新股没有达到市场给予的良好预期,这样的业绩变脸,对于它们的长期投资价值是有损害的。而且我们也看到,一些次新股的股价的确已经在回落了。”这位总监评点道。
“那又怎样?”在和记者交流时,某基金业内人士对上述看法毫不迟疑地反驳道。在他看来,次新股目前的股价,即使在经历了深度调整之后,也远远高于其初始发行价,更何况绿盟科技、汇金股份、东方通等次新股的调整幅度,与股价最高峰时相比,“也仅到了半山腰而已”。
“再说我们往往也是在上市第一天就抛掉了,最多也只会再观察几天,因为有的股票还会出现连续涨停。所以后来的股价回落,其实对基金打新不会构成什么负面影响。也因为这样,他们也不会很在意新股上市之后的业绩表现。”这位业内人士坦率地说。
中国证券报记者了解到,新股一上市便抛售,的确是大部分基金经理的共同选择。首先,首日44%的涨幅限制已提供了足够的盈利空间,在此高位抛售不足惜;其次,有不少意欲通过打新来增厚收益的基金本身就是偏债性的混合型基金品种,不愿冒多余的风险。还有一种情况是:基金公司本身就有新股投资方面的时间限制。
“我们公司对于股票型、混合型基金的规定是:凡打中的新股,在上市15天以内必须抛出。如果超过这一区间,变成中长期持有的,则意味着这一只股票要进入公司股票投资库,那都是有相应的报备、审核流程的,比较麻烦。而基金经理也不愿意这样繁琐行事,往往会在15天以内抛出。”上海某基金公司的人士透露。
对于各家机构不惧新股业绩变脸和股价回落的现实,摩拳擦掌准备进入新一轮角逐的景象,某券商人士这样分析:“基金之所以无所畏惧,有一些次新股的股价之所以跌不下来,与首批48家公司的发行价比较低有很大关系。这一次IPO重启对发行价和发行市盈率都压得很紧,但客观来看,这反而抬高了二级市场投资者的胃口,造就了上市后比较大的股价上升空间。另外,限制新股上市首日涨幅不得超过44%,造成许多投机者目标明确地就把股价往这一价位上打,多空力量没有实现真正的平衡,反而更增加了市场对它们的暴涨预期。”
对此,一位与基金经理有过较多交流的业内人士评论道:“新股上市后的暴涨空间还远远未到穷尽之时。不等到哪一天新股首日涨幅回落到只有10%甚至破发,各基金产品的打新热情就不会被浇灭。”
股市文化重建任重道远
那位认为次新股大面积业绩变脸损害这些股票长期投资价值的固定收益总监,对盛行的股市文化也有些无可奈何:“可以说,A股市场短期炒作之风一直较盛,而且更有着长期的炒新文化。去年再次推进的新股发行体制改革,改变了很多配套的东西,在细节上也做了不少规定,其目标定位就是要抑制以往过高的发行价格,让渡更多的利益空间给二级市场。但尽管如此,新股一上市还是频频出现了爆炒的局面。这么看来,如果改革只改一级市场,对二级市场的一些机制不作改动,不引导股市文化向更重价值投资的维度发展,新股的暴涨暴跌以及由此带来的投机风气就很难改变。”
如此看来,股市文化重建任重而道远。而就目前情况而言,业内人士认为,只有等待IPO供应量逐步扩张,上到一定数量时,才能平抑各路投资者的狂热,疯狂炒新的局面或许才能烟消云散。
“从2012年最后一只上市的股票浙江世保来看,当时它的发行价、发行市盈率就已和同类股票的市场价格比较接近了。因此,尽管很多人都认为IPO开闸会给大盘带来‘失血’压力,但最终来看,只有维持新股的稳定发行,通过市场化的手段,使新股的供应量逐渐提高,改变二级市场的供需关系,让新股的上市在投资者的视野里成为一种常态化的现象,才有可能真正实现对于新股的理性投资。”一位带有学者气息的基金公司投资人士面对记者,如是评点道。
而眼下,他认为,IPO闸门开一阵关一阵,各路神仙的胃口被填充一下后又被吊起,就难怪市场各方对于一些明知有瑕疵的新股依然“飞蛾扑向野火”。这一点,作为机构投资者的公募基金,也难以免俗。
我来说两句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