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6日下午,原汇添富基金经理苏竞老鼠仓案开庭。据悉,苏竞此次涉案交易金额7.33亿元,获利3650多万元。苏竞主要是通过手机下单,操作堂弟和堂弟媳的股票账户。
7月16日下午,原汇添富基金经理苏竞老鼠仓案开庭。
据悉,苏竞此次涉案交易金额7.33亿元,获
利3650多万元。苏竞主要是通过手机下单,操作堂弟和堂弟媳的股票账户。基金经理生存状态调查:“高级囚犯”
“那些在公募基金做过老鼠仓,拿老百姓钱练过手的基金经理,我们私募基金张开双臂欢迎你,离开公募基金是你最明智的选择。”这条在朋友圈广泛流传的段子,让仍在公募基金任职的基金经理感到无比沮丧。
7月4日,证监会公布海富通旗下有5位基金经理涉嫌利用未公开信息交易股票被立案调查。同一天,有媒体报道华夏基金有基金经理被抓。
“以前老百姓的公敌是开发商,现在人民的公敌变成了基金经理,到处都在说捉老鼠。”一位在基金行业担任了9年基金经理的博士向21世纪经济报道抱怨。“基金行业的‘老鼠仓’只是个别现象,但监管层掀起的‘捕鼠’风暴给外界传达的信息是基金经理皆是‘老鼠’。”
但真实的基金经理并非外界想象的那样。
“外界以为基金经理很光鲜,轻轻松松拿着几百万年薪。但其实60%的基金经理年收入也就是30-60万元。”前述博士基金经理抱怨。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调查发现,超过一半基金经理人群的年收入就是50-60万元。而所谓的百万年薪收入,只出现在资产规模排名前20名的基金公司。
在记者的调查中,风险收益不对等是基金经理们普遍对这个行业的评价。他们透露,这半年来的捕鼠风暴让整个行业感到“士气低落”,有些人更是萌生了离开的打算。
“高级囚犯”
一群毕业于清华大学等各大名牌大学的高才生,手上掌管着几十亿资金,每天西装革履,与上市公司董秘、高管运筹帷幄探讨公司的未来,这是外界对公募基金经理的认知。
但对身处这个行业的群体而言,他们的感受是基金经理这个职业并非外界想象的那么风光、体面。有些人甚至感觉“基金经理就是高级囚犯”,没有自由和尊严。
“每天摄像头对着你,你干的每一件事情都被拍下来。交易时间手机上缴,固定电话被录音,基金经理就是高级囚犯,哪有人格的尊严?”
刘锋(化名)是一位8年投资经验的基金经理,已于2014年年初离开这个行业。
刘锋是一位经济学博士。毕业后先在券商研究所担任分析师,后加入基金公司担任研究员,2006年即开始管理基金。但在这长达9年的工作中,他最深的感受是“基金行业是资产管理行业中最透明、监管最严的行业”。
提起监管这个词,在一家大型基金公司做了4年基金经理的罗平(化名)说,基金行业对基金经理的管束已经超越了正常人能想象的范畴。
最简单的一个例子是,罗平担任基金经理,直系亲属都不能炒股,兄弟姐妹等买卖股票必须向公司报备。
“因为你做基金经理,家里人不能炒股,你的父母能理解你。但你的姐姐、你的姐夫呢?我有什么权利去要求他们向我供职的公司汇报炒股情况?”罗平有点无奈地表示。
一位在基金行业干了6年的基金经理唐立(化名),亦向记者坦言这个行业没有自由。“交易时间打手机根本找不到你,身边很多朋友都不能理解。”但其实在股市开盘的时间,就算家里发生了天大的事情,都没办法通过手机联系到基金经理。
手机上缴、通话录音、摄像头监控等等,都还只是一种形式上的监管手段。真正让基金经理绷紧神经的是对投资行为和投资决策的监控。例如,证监会1月份启动对新股报价的核查。
“新股报价这个事情,就是按照自己对行业和公司的理解报个价格。结果,证监会还派人过来检查,把你单独关在一个会议室,让你解释半天,为什么报这个价格。”唐立说,核查队以3人为一个调查小组,见面就让他签一份“自愿接受手机通话记录调查”的承诺书,这让他“很无语”。
最近半年来的捕鼠风暴,一批批基金经理被要求协助调查,这更是让基金经理们感受到高压的监管政策。
“现在的监管,不仅是老鼠仓,就连股价异动都可能被列入涉嫌内幕信息交易。”罗平说,基金经理的操作都非常谨慎,比较妖的股票都不敢去碰,就怕会惹上内幕交易的嫌疑。
一个细节颇能体现捕鼠风暴对基金行业投资带来的影响。
“我一个初中同学在一家上市公司当董秘,我们经常打电话,但我完全不碰他们公司的股票。不管他们股价涨得多好,都不买,有些东西实在是解释不清楚。”唐立说,在监管如此严厉的情况下,他宁愿选择不碰这些股票。
金融屌丝
收益风险匹配是金融学最古老的一个定律。但基金经理经受着如何严格的管束时,外界的认知是这个群体是领着高薪收入的高帅富人群。但现实的情况是,他们自诩自己就是一群“彻头彻尾的屌丝”。
“基金经理并非都是百万年薪,有60%的基金经理拿到手就是30-60万元的收入。”陈林(化名)自2009年就担任基金经理,最初任职于一家老十家基金公司,后来转到一家小基金公司担任总监。
他发现,小公司的基金经理收入也就是30-60万元。而刚入职的研究员月薪才5000元,经常外出调研,用手机收发邮件,居然连手机都欠费。
记者调查发现,基金经理年收入60万元,这在规模200亿以下、排名在30名开外的基金公司中特别普遍。
“大多数基金经理的税前收入就是60万元,除非是个别基金经理自己和公司谈。”一位就职于基金规模不到200亿,排名在50名左右的基金经理透露,小公司基本就没有年终奖。
“公司所说的年终奖发到账户上,你自己都不会注意到。因为这笔外界传说中丰厚的奖金,也就是几万元。”前述基金经理戏谑地说。
但若是基金经理任职的公司规模是在第60名开外,他们的年收入是低至50万元以下。业内一家资产规模100多亿,尚未实现盈亏平衡的60名后基金公司中,有十几年工作经验的投资总监,年收入就仅仅是60万元。
“每天中午,基金经理跟着我们普通员工一起吃盒饭。而且,吃的是7-11便利店买的盒饭。”一位60后基金公司人士如是说。
外界盛传的百万年薪基金经理,大部分是在资产规模达到500亿以上,规模排名在20名以内的基金公司。
记者走访了前20名基金公司的多位基金经理,发现他们平均年薪是税前100万元以上,但个体差异非常大。
以规模排在前十名的一家大型基金公司为例,他们考核基金经理年终奖收入的方式是规模权重占比为40%、业绩权重占60%。
这家公司旗下一位担任了基金经理四年、管理资产规模超过30亿的基金经理,业绩保持在前50%,每年税前收入也就是100多万元。而同一公司管理10亿以下小规模的基金经理,虽然业绩排在行业10%,但税前收入还不到100万元。
业内一家资产规模排在20名、资产规模达到600亿的基金公司,旗下有几位工作十几年、担任副总监职位的基金经理,排名在前20%时的税前收入是300万元。但若业绩一般,税前收入是200万元,税后拿到手是120万左右。
记者接触的一位干了6年投资、同时又担任投资总监岗位的基金经理,过去每年拿到的收入也就是200万元左右。
“不吃不喝干6年,也就是挣了一套房子。”一位圈内基金经理透露,这位投资总监买的一套房子在华侨城,每平方米是7-8万元,一套房子的价格就是1200万元。
风险收益不匹配
一边经受着超乎常人的监控,但辛苦一年到头拿到手的是税后50-60万元的薪酬,当他们将自己与身边其他就职于金融行业的同学相比,感觉到的就是基金经理这份工作的风险收益不对等。
2005年,硕士毕业的陈辉(化名)进入基金行业,最初的月薪也就是7000-8000元。当年,跟陈辉同一个宿舍的哥们去了银行工作,他的月薪不到1万元。一年下来,两人收入差不多。
随后两年是证券市场的大牛市,陈辉的收入快速提升,税前年收入达到50万元以上,超过了银行哥们的收入。但他没想到的是,10年之后,他们的收入又回到同一水平线上。
“毕业10年,他已经干到银行的支行行长,有资源积累有费用预算有权力,年收入也有100多万,跟我差不多。”
陈辉感慨,两人在不同行业各自干了10年,干到现在收入已经没有差异。
但两人的工作强度和承受的压力,甚至是生活的幸福指数,都有显著的差别。
在陈辉眼里,银行哥们的工作压力没有基金经理那么大,每天6点下班回家就是休息。而他是每天6点多离开公司,7点看新闻联播了解经济政策,8点开始打开邮箱阅读券商发来的研究报告和上市公司的公告,撰写晨会点评,超过12点才休息。
基金经理这份工作的风险收益比,在与离职转做私募的基金经理对比中,显得更为突出。在他们看来,同样是拿百万年薪,私募挣这笔钱比公募基金经理要轻松很多。
陈辉有同行离职做了私募基金,自己手上有几百万的积累,再找了几个关系不错的企业老板客户,总资金规模也就5000万元。这位私募一年也就做几个波段,没行情就到处去玩,生活变得简单、轻松。
但他拿到的收入还比公募任职时更好一些。“上一年的回报是30%,他可以提取20%作为业绩报酬,年收入就有300万元。”难得的是,因为是帮朋友管钱,一年下来不用缴一分钱的税款。
记者接触的多位还在坚守的基金经理,他们也自言开始心生疲倦。
“如果有500万投资本金,就不需要覆盖这么多公司,我只需要找我最熟悉、成长最稳定的几只股票,每年赚30%至50%就够了。”一位有5年经验的基金经理说,等哪天辞职不干了,就拿自己的钱炒股,每年赚一两百万,收入并不比在公募低,但会轻松很多。
周转率加快
工作强度以及承受的工作压力与当前的收入并不匹配,是基金经理这个群体的共同感受。
而在今年以来的捕鼠风暴这一导火索驱动下,很多干了近十年的基金经理选择离开这个行业,转身做私募基金,或者是做一个大散户。
天相投资统计数据显示,今年以来有541只基金宣布调整其掌门人人选,相当于一天就有两三起基金经理变更事件发生。好买基金研究中心统计发现,近一年有174位基金经理离职,但其中仍坚守公募基金的仅有15人,占比不到一成。
但在未来一段时间,公募基金经理的周转率可能还会提升。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调查发现,有一批在岗位工作了四五年左右的基金经理已经有了离开的打算。而他们大多是80后基金经理。
“但凡有点积蓄的,都不愿意再留在这个行业。”一位有5年投资经验的基金经理直言不讳地说,基金经理这个行业的职业生涯并不长,证券市场瞬息万变,不断涌现新技术新模式,逼着基金经理不断学习。但这种强度的工作,干到40岁就干不动了。
一位2010年担任基金经理的80后说,目前仍留在基金经理这个岗位,拼尽全力去做好投资,是为了退出做准备。
“现在打工准备资本金,等自己投资能力提升了,就可以辞职管自己的钱,或者说帮高净值的客户管钱。”这位80后说,可以预见的是,优秀的人才会离开公募行业。
但留下来的人也会找一个平衡点。“以后就正常上下班,不会那么拼命,赚一点是一点。”深圳一位基金经理坦言。
相比,公募基金行业缺乏激励机制,留不住优秀人才,这是最近几年反复提到的话题。基于此,《新基金法》放开了制度的约束,允许基金经理炒股,但需要申报。
但在基金经理们看来,这样的制度并不具备可执行性。
“允许基金经理炒股的制度发布了两年,但直到现在没有基金经理去申报,也没有人买,这是因为制度的执行性很差。”深圳一位混合型基金经理说,风控的态度是多一事不如少一事,公司的风控就不让你做。
“如果一位基金经理申报买某一只股票,风控就得检查你的基金组合是否有这只股票。假设现在组合没有这只股票,但在你持有期间,你的组合就不能买。”前述深圳混合型基金经理说,公司风控判断这对投资操作还是带来不便。
操作上的问题还不止这些。例如,风控还得核查公司其他组合的持仓是否有这只股票;如果基金经理买的这只股票表现不错,投资者会质疑为何基金经理的个人账户买了,但他管的组合却没有买。
“你看,到头来,制度是没法实施的。”前述深圳混合型基金经理感慨。
老鼠仓后记:基金业绩规模双下滑
在对内幕交易的高压态势之下,基金老鼠仓如雨后春笋般冒出。
7月4日,在证监会证实了蒋征、陈绍胜、牟永宁、程岽和黄春雨5名原海富通基金经理涉嫌利用未公开信息交易股票之后,汇添富原基金经理苏竞“利用未公开信息交易罪”一案也将在上海市第一中级人民法院开庭审理。
“在老鼠仓被曝出之后,大众的关注点是对基金公司的声誉影响,担心产品会遭到巨量赎回。”上海某基金行业研究人士表示。而21世纪资管研究中心统计数据表明,同份额被赎回相比,老鼠仓被曝之后,其业绩下滑情况更甚于份额。
据好买基金统计显示,今年4月离职的黄春雨,他曾管理的海富通国策导向和海富通内需热点基金,在黄离职前一年的时间内,这2只基金在600多只股票型产品中排名第28名、第27名,而在其办理离职的前3个月期间(今年1月28日至离职),产品业绩迅速下滑至第595名、第567名。
上述两只基金的份额也出现下滑。海富通国策导向、海富通内需热点基金在黄春雨离职前的份额为6.91亿份、3.50亿份,在其离职后分别下滑至4.42亿份和1.71亿份,份额下降比例为36.03%和50.85%。
而这一现象并不是孤案,几乎所有被曝出老鼠仓的基金产品都面临着同样的情况。
老鼠仓与业绩密切相关
2014年3月,证监会调查海富通的“老鼠抱团”。
“一家公司同时5名基金经理被查,过去闻所未闻。”有投资机构人士表示,虽然近几年,证监会对查办内幕交易的力度在加强,但一家公司一次办5个出乎意料。
公开资料显示,海富通原基金经理蒋征、陈绍胜、牟永宁、程岽和黄春雨的离职时间从2012年至2014年不等,虽然不处于同一时期,但对基金产品都产生了负面影响。
最早离开海富通的是陈绍胜,2012年2月17日,他卸任了海富通股票基金,在2010年11月18日至2011年11月17日的离职前一年期间,该产品的业绩为-20.50%,在302只同类产品中排名第269位;而在2011年11月18日至2012年2月17日办理离职的这3个月期间,该产品的业绩迅速下跌11.56%,在同类415只产品中排在第329位;在2012年2月18日至2013年2月17日即其离职后的一年时间,该基金业绩为4.90%,在同类433只产品中排名335位。
“如果是因为被监管部门调查内幕交易,基金公司紧急换人的话,对基金的影响就更大了。”上海一家基金公司资深人士表示,基金经理的更换对于基金产品而言,是牵一发而动全身的,2个基金管理人的交接,并非只是换一个人如此简单。
由于不能做到第一时间向外界披露信息,更换基金经理的正式公告往往晚于其递交辞呈,而在交接的3个月时间里,基金产品就处于青黄不接的尴尬时期,往往基金净值就表现得不稳定。
2013年10月25日离职的牟永宁,其管理的海富通风格优势基金在离职前一年的业绩为10.95%,492只同类产品中排名第205名;在办理离职的3个月业绩为1.97%,570只同类产品中排名第415位;自离职后至今,该产品业绩为-2.50%,排名296位。
而牟永宁管理的另2只基金,业绩下滑更为明显。
牟永宁管理海富通国策导向,海富通收益增长基金,在牟永宁离职前一年的业绩为26.29%和2.44%,分别排名在股票型产品的第75位、混合型产品的第163位,而在其离职后至今,这2只产品的业绩为-2.43%、-4.64%,排名也下滑至同类的第279名、第215名。
同年离职的还有程岽,他曾执掌的海富通中小盘基金,在其离职前一年的业绩为17.31%,504只同类产品中排名第166名;在办理离职的3个月期间,该基金业绩为0.18%,在582只同类产品中排第495名;而在其离职后至今,该基金的收益率为-4.64%,在599只同类产品中排第251名。
他所管理的另一只基金—海富通养老收益基金,也遭遇了业绩下滑的情况。在其离职前一年的业绩为0.60%,242只同类产品中排名第66位;在离职前3个月期间业绩为1.68%,在同类中排名152名;而在其离职后至今,该基金的收益率为-7.40%,排名第238名。
今年从海富通离开的2位老鼠仓基金经理,是蒋征和黄春雨。
1月17日,蒋征辞去了海富通强化回报基金经理的职务。在其办理离职手续的3个月期间,该基金的业绩为-4.94%,在270只同类产品中排名第200名;而此前一年,该基金的业绩为17.38%,在213只同类产品中排名第109名;离职后至今的收益率为-6.12%,287只同类中排名第271名。
与此同时,海富通强化回报基金的份额也从蒋征离职前的23.61亿份,缩至19.84亿份,缩水比例为15.92%。
就在5天之后,蒋征在2014年1月22日辞去海富通精选、海富通精选2号的基金经理职务。这2只基金在其办理离职前一年业绩为13.91%和13.06%,213只同类产品中排名第117名、第125名;办理离职的3个月期间,它们的收益率下滑至-5.50%和-6.00%,在270只同类产品中排名第221名、第228名;离职之后业绩有所回升,至今的业绩为-1.60%、-1.22%,在287只同类产品中排在第187位、179位,但业绩排名仍低于离职前。
蒋征管理的这3只产品,在其离职前后,基金份额均有所下降,分别被净赎回3.76亿份、3.88亿份和0.65亿份。
老鼠仓宿命
“不止海富通的产品是受老鼠仓的影响,几乎所有发生内幕交易的产品都不可避免。”基金人士表示,在出现老鼠仓问题的基金中,绝大多数产品都在基金经理离职之后,出现业绩、份额下滑的现象。
近一年,被曝出的公募老鼠仓有12人之多,除了来自海富通的5名基金经理之外,还有博时、光大保德信、上投摩根、中邮、汇添富、招商和汇丰晋信基金。
原定7月10日开庭审理的汇添富原基金经理苏竞,是2013年从公司离职的。
去年5月10日,他卸任汇添富优势精选基金基金经理,在其启动离职手续前一年期间,该基金的业绩为21.12%,在192只同类产品中排名第10;在他办理离职的3个月间,该基金业绩出现下滑,3个月收益率为1.43%,排名第82位;而在其离职后的一年时间,基金业绩为1.40%,在236只同类产品中排名第89位。
半年之后,苏竞于2013年11月22日同时卸任汇添富均衡增长、汇添富蓝筹稳健基金基金经理,启动离职前一年的业绩为13.81%和12.47%,分别排在501只同类产品中第236位、201只同类产品中第108位;在离职期间,它们的收益率为-5.32%、-0.78%,排名降至第547位、第190位。
在苏竞离职后至今,汇添富均衡增长的业绩有所企稳,业绩为1.29%,在598只股票型基金中排名第165位;而汇添富蓝筹稳健的业绩为-3.98%,在273只偏股混合型基金中的排名继续下滑至第224位。
汇添富优势精选、汇添富均衡增长和汇添富蓝筹稳健这3只基金在苏竞离职前,基金份额分别是11.91亿份、200.11亿份和1.68亿份,在其离职后基金份额均出现小幅下滑,分别被净赎回0.32亿份、7.14亿份和0.09亿份。
博时基金、光大保德信基金和上投摩根基金都在近一年陷入老鼠仓的困境。
2013年6月21日,马乐辞去博时精选的基金经理职务,在启动离职前一年间,该基金的业绩为0.29%,在195只同类产品中排名第168位;在其离职后一年时间,该基金的收益率为-8.62%,在246只同类产品中排名第230位。基金份额从离职前58.01亿份降至56.02亿份,净赎回比例为3.43%。
今年1月9日,钱钧从光大保德信基金离职,其管理的光大核心基金在此前一年的业绩为29.22%,在516只同类产品中排名第146位;在2013年10月10日至离职日期之间,该基金业绩出现下滑,收益率为-6.95%,排名跌至277名;而在离职后至今,该基金仍未取得正收益,期间业绩为-1.84%,在607只同类产品中排名第401位。该产品的份额也从钱钧离职前的102.30亿份,下降至离职后的94.88亿份,净赎回比例为7.25%。
上投摩根的欧宝林,几乎与钱钧同一时间离职。今年1月10日,他辞去上投摩根阿尔法的基金经理职务,离职启动前一年的业绩为22.03%,在521只同类产品中排名第321位;在其离职至今,该基金业绩为-10.55%,在607只同类产品中排在第594位。在欧宝林离职之前,上投摩根阿尔法基金的份额为10.98亿份,在他离职之后,遭净赎回2.65亿份,总份额降至8.33%,净赎回比例高达24.13%。
唯一走出“逆市”行情的老鼠仓产品,是中邮战略新兴产业基金。
去年7月23日,原基金经理厉建超卸任管理人职务,在从2013年4月24日至离职日期之间,该产品的业绩为36.14%,在554只同类产品中排名第一;在其离职后近一年时间中,该产品收益率高达55.75%,仍领跑全部股票型基金;而在他启动离职前一年时间内,该基金的业绩也不俗,收益率为25.10%,排在480只同类产品中的第15位,稍逊于他离职之后的业绩表现。
这只特立独行的基金产品,在发现老鼠仓之后,不仅业绩取得逆袭,连产品份额也有所上升。在厉建超离职之前,中邮战略新兴产业基金的份额为1.73亿份,在他离职后上升为3.60亿份,净申购1.86亿份,占比为107.51%。
但是,厉建超管理的另一只基金就没有能够摆脱业绩、份额双双下滑的宿命。
今年1月28日,他正式卸任中邮核心优选基金基金经理,在启动离职前的一年时间,该基金的业绩为18.69%,在517只同类产品中排名第230位;在离职后,该基金的业绩为-1.53%,同类排名第275位。该基金份额也从厉建超离职前的69.17亿份,下降至64.84亿份,净赎回比例为6.25%。(中国经营网)
我来说两句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