奔私前业绩光鲜亮丽
华夏基金作为曾经的公募“一哥”,近年来培养出了像王亚伟、石波、江晖、巩怀志、孙建冬、杨爱斌等明星基金经理。
比如,2006-2007年大牛市催红的孙建冬自2010年“奔私”进入鸿道,任公司总经理、投资总监。而在此之前孙建冬曾历任华夏基金基金经理、投委会成员、投资副总监。他管理的华夏红利在4年多的时间里累计收益高达508.51%。被称为“王亚伟背后基金经理”的巩怀志,继2012年王亚伟奔私后,于2013年跟随刘文动一起创建华夏未来。而早在2005年至2010年,巩怀志管理的华夏成长3年时间累计收益高达387.56%。2010年,任职华夏优势增长基金经理,当年净值增长率达到25%,而同期市场跌幅超过15%。此外,现任职于尚雅的石波1999年加入华夏基金,曾任华夏投资副总监、股票投资部执行副总经理,管理过多只产品,其中华夏回报曾在2003年9月至2007年8月获得390%的优异业绩。
素来以追求绝对回报的江晖,作为华夏最早一批明星基金经理,在2007年创办星石投资,转战私募领域。而当年江晖在华夏基金任职兴华基金经理期间,5年累计净值增长率达到127.19%,年复合收益率为17.41%,在所有基金中排名榜首。该基金也是自2001年股市大跌以来,唯一一只经历两年熊市仍然能保持盈利的基金。其累计分红已超过18亿元。
多因素促成基金经理“奔私”
首先,利益驱动永远是吸引人才的重要因素。在私募基金公司,基金经理多半可以拥有股权。而一直以来,公募基金在股权激励制度方面还有所欠缺。对于有能力赚取超额收益的基金经理来说,自然会更加乐意转战私募,获得超额业绩提成。
其次,私募基金的操作更加灵活。一般来说,公募基金对于投资组合的比例都会有一定的规定,这对基金经理来说,很容易造成操作上的束缚,投资理念也无法得到较好的实践。而且转战私募,基金经理的投资范围也会大幅增大,不仅可以投资股票、债券、期货,股权投资、艺术品投资甚至产业投资都可以列在私募的投资范围内。
另外,公募基金由于监管较为严格,基金经理在操作时受到的监管也远远大于私募领域。
![]() |
虽然基金经理转战私募可以享受到超额业绩提成、投资操作更加灵活等优势,但是需要承受更多的压力。私募素来追求绝对收益,收入和业绩直接挂钩。所以基金经理转战私募之后,能否持续获得超额业绩回报至关重要。
事实上,原华夏基金明星经理转战私募后,业绩表现各有特色,并非所有基金经理都能延续公募期间的出色业绩。好买数据显示,长期来看,这些明星基金经理奔私之后管理的产品多数均能跑赢沪深300指数,并超越同类基金的平均水平。
比如,巩怀志奔私后管理的第一只产品华夏未来领时对冲1号,自2013年10月底成立以来至今接近1年的时间累积获得收益率为27.25%,超越同类19.15%的平均水平。除此之外,巩怀志还管理着这只基金的3个TOT产品,业绩表现均远超同类平均水平。
历来追求稳健绝对回报的江晖,在创办星石之后更是将“稳健”发挥到了极致。旗下30只产品基本都保持在单月1%—2%左右的业绩收益。虽然短期来看,如此稳健的业绩对于投资者来说还不够吸引力,但是将业绩拉长来看,仍然能取得较为不错的业绩回报。比如旗下最早一只产品星石1期自2007年7月成立以来,至今累计收益率为80.51%。
总的来说,对于那些公转私的基金经理们,其业绩表现不能一概而论。毕竟公募与私募的操作思路大不相同,虽然有无论公募、私募均能收获高额收益额基金经理,但投资之路并非总能一帆风顺。投资者在选择私募产品时,不能只迷信基金经理在公募期间的业绩表现,而应该更加关注基金经理本身的投资风格。
我来说两句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