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0人协同的冠军华夏
华夏140位研究员基本分工是走策略小组方式,按行业分类。基金经理谭琦向《机构投资》记者表示:“华夏公司对研究员要求比较严格,经常需要到第一线去做研究”,“内部研究做出来的研究成果,要再去与卖方研究报告作差异性比较,更要提出差异性的原因”。
华夏基金,成为《机构投资》中国公募基金投研团队实力榜的冠军。这个成绩实是名至实归。
不过,挑战永远都存在。
《机构投资》获悉,华夏掌门人范勇宏对公司在2011年的业绩表现并不满意,并在内部提出了再一次投研改造。
这验证了一个道理:在投资市场,永远要动态地看问题。
而回顾华夏称霸业界多年的经验,有几点为大家所共同称道。
首先是庞大的投入,170人的投研团队为当之无愧的业界第一。
其次是稳健的风格,风险控制一直是华夏投研的核心。
再次是能力突出的明星。“王亚伟”效应早已为市场共知。甚至前不久华南一家中型基金公司老总,在聊天时表示,“这个行业,我唯一佩服的就是王亚伟。”
当然,你需要知道的是,华夏基金绝不是“王亚伟”一人在战斗。
华夏的秘密:
170人团队如何协同
最好的研究一定是团队作战,最好的投资一定是独行侠。真正悟透这句话的人并不多。
华夏基金总经理范勇宏却在多年前就深谙其道。为了促进内部和外部研究成果有效转化为投资决策,华夏在行业研究员和基金经理之间设置了策略研究组,主要是为了提高研究成果的吸收转化效率,从而可提高投资研究的整体绩效。
“人多是好事,但是,也可能会坏事。关键看机制是否能让团队发挥1+1>2的协同效应”,一位业界人士评价说。
毕竟,投研团队再强,基金经理再资深,如果企业内部治理结构不行,就是外强中干。
华夏基金对投研流程的官方表述如下:“投资决策委员会负责资产配置和重大投资决策等;投资总监全面负责公司的投资、研究、交易工作,向投资决策委员会报告;基金经理负责基金的日常投资运作。”
而据华夏内部人士透露,“决策委员会负责判断一段时间内证券市场的基本走势,决定基金资产在资产类别间的分配比例范围。基金经理则在投资决策委员会决定的资产配置比例范围内,决定基金的具体资产配置。基金经理的投资依据是研究员提交的投资报告,再结合自身的研究判断,决定具体的投资品种并决定买卖时机,其中重大单项投资决定需经投资决策委员会审批。”
“其实华夏基金最核心的是风险控制机制。”一位前华夏基金投研人士向《机构投资》透露,“华夏投研部门除了投资、研究、交易外,另设风险管理部。风险管理部会对投委会和基金经理提供两种报告:风险报告和绩效评估,以助其了解组合承担的风险水平,和确认投资收益来源和投资策略成功与否,进而促使基金经理进行投资调整”。
华夏170多人的投研团队中,140位研究员的基本分工是走策略小组方式,按行业分类。华夏基金经理谭琦向《机构投资》记者表示:“华夏公司对研究员要求比较严格,期望比较高,研究时需要到第一线去工作。”“研究员内部研究做出来的研究成果,要拿去与卖方研究报告作差异性比照,更要提出差异性的原因”。
“华夏研究员的平均研究深度是全市场买方研究员中最深的。”国金证券某分析师向记者表示。
投研能力的强弱直接在管理产品的中长期回报率中显现。根据好买网基金研究中心数据显示,华夏基金近三年相当稳定,旗下各类基金的团队管理,操作风格和资产配置基本一致,在过去的三年,这些基金基本跑赢同类基金。
回顾:
华夏投研的变迁
华夏投研品牌的建立过程,也见证了中国公募基金的投研潮流的变迁。
十三年中,华夏基金每一步都走得小心翼翼,不断地摸索和与时俱进。
最初华夏基金与其它许多基金一样,都是系出于券商。那时的基金公司,整体结构与业务较为雷同,公司同质化较严重。
其后,总经理范勇宏摸索与尝试,以华夏基金品牌为着力点,打造全新华夏基金。华夏首开先河的是着重力捧自己的明星基金经理。
刘文动、王亚伟、孙建冬、石波等明星基金经理,经过2007年的大牛市而声名鹊起,得益于此,华夏基金的市场规模迅速扩张。
经过2007年、2008年牛熊转换后,王亚伟被封为“最牛基金经理”。而在其他基金公司看来,华夏以王亚伟为标识的市场策略,终于修成正果。
华夏的成功模式深远地影响了整个行业投研建设和市场策略。
“明星效应是把双刃剑。”好买网基金人士分析道。“企业品牌效应得到提升,但是对投研团队其他成员会产生负面影响,比如空间感不够会导致离职。”
《机构投资》投研团队能力总榜单中,华夏基金的基金经理留职率是59%,处在业内中等水平。
随着石波、孙建冬等人的公转私,在许多资深基金经理离开后,华夏不得不改变策略,开始提出投研团队性,从而逐渐淡化“明星效应”。近几年,华夏基金相关人士多次在重大场合上表示“优秀稳定的团队支撑了华夏基金多年来优异的整体业绩。”
早在2003年,华夏基金已经多次在接受采访时表示,基金行业以人为本,最重要的是稳定。
从人员稳定性角度来讲,王亚伟在华夏从1998年起一直担任基金经理,是A股从业时间最长的基金经理之一。
另外华夏基金基金经理平均从业经验是12年,担任基金经理都在6、7年左右。更为重要的是整个投研团队变动率很低,2008年以前华夏基金人员变动率年均低于5%,在研究团队扩编、人员调整、新成立公司、基金经理公转私等因素的影响下,目前投研人员变动率也仅在10%左右。这样的数字,无论是在境内还是在境外成熟市场都显得极不容易。
近期华夏基金股东格局的改变,接下来势必会影响到其董事会的格局,是否会由此造成投研团队与投研制度的变化,目前来看尚是未知之数。
[上一页] [1] [2] [3] [4] [5] [6] [下一页] |
我来说两句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