招商投研新政
文│机构投资 Institution Investment 吴侨发
“招商基金推出阿尔法跟踪器后,走了一些投研的人。”华南某基金公司基金经理向《机构投资》记者透露,“许小松改革后,招商某此投研的人觉得压力大,或者是自身不合适就选择离开”。
拥有61位投研人员的招商基金投研团队,按其近三年的表现,这一次在《机构投资》的投研团队能力总榜单中排在行业倒数第3位。仅38%的基金经理留职率,在业内也属于较低水平。
值得期待的是,许小松于2011年底空降招商基金之后,首当其冲的是对投研体系进行了全面改造——一个新的局面似乎正在成型。
许式新政:
改投研线路、收基金经理权限
冲刺800亿元总规模,这是许小松上任招商总经理半年后的成绩单——数据显示,半年的时间,招商基金总规模增长了100多亿,其中主要来源于货币与债券基金的份额增长。
“规模的增量主要是因为渠道的支持。”业内某基金公司高层向《机构投资》记者分析指出,“固定收益型产品及许小松打造的新投研体系是吸引渠道的主要原因。并且招商基金在这两块的宣传上下了很大功夫。”
“我们要抛弃短期相对排名。”这是许小松刚入驻招商基金就提出的口号。为此,他在投研体系中全面推行阿尔法追踪器,将每个研究人员和基金经理创造阿尔法的能力,作为投研考核的最高指挥棒。“许总正通过有效的变革,打造新的投研体系,从而放大获取正收益的概率。”一位招商基金投研人士这样理解。
目前的招商基金,研究部分成各个行业小组,每个研究员所推荐的股票形成一个组合,与行业的基准进行比较。所有小组的组合通过筛选之后,形成一个研究部股票组合。投委会在此基础上,锐化出一个投委会股票组合(下称投委会组合)。基金经理的投资中,60%的仓位需全面复制投委会组合,另外40%的仓位则由基金经理自己决策。
研究部组合、投委会组合的业绩就是比较基准。“基金经理的业绩如果超过投委会组合,那就是在创造价值。如果业绩比投委会组合差,那他就是在毁灭价值。”许小松曾这样表述。
许小松认为,“我们打破了传统的投研线路,将投资流程按照研究部组合——投委会组合——基金经理组合的链条进行传递”。
对于基金经理的权限,许小松指出,40%自选组合是可调整。“如果基金经理连续一段时间不能创造阿尔法收益,则缩小他的自选组合比例,放大投委会的比例。但如果连续一段时间能够创造阿尔法收益,则比例可以放大。”
招商基金的变革不仅止于投研体系。事实上,许小松正在放大投委会责权,尝试由投委会来把握新发产品选择,营销时机等。以此希望招商基金的产品能够紧跟市场需求,并最大限度为投资者创造回报。
重建投研团队
“招商基金推出阿尔法跟踪器后,走了一些投研的人。”华南某基金公司基金经理向《机构投资》记者透露,“许小松改革后,招商某些投研的人觉得压力大,或者是自身不合适就选择离开”。
《机构投资》记者联系到招商基金内部中某高层人士表示,“这些走的人,是因为公司主动调整离职,当然也有个人原因离开”。
“当时许总提出阿尔法跟踪器时,确实有些基金经理觉得降低自己的自由度。”上述人士回忆道,“前期是硬推行,有个别人觉得不合适就选择了离开。此外,2011年公司也主动调整一些员工的岗位,因为有些人不认可招商基金的长期稳健理念,希望较短时间内一战成名,或脱颖而出,所以我们主动调整了一些投研的岗位”。
《机构投资》记者发现,自从许小松上任招商基金总经理后,已有4位基金经理离任,以及更多次数的投研岗位调整。
“许总希望招商所引进的投研人员能认可现有阿尔法的投研管理模式。因此在招人时,我们会先去了解他过往的行业配置、换手率及不同时段的表现从而了解他的操作风格是否与招商基金相吻合。”上述招商基金内部人士向记者透露。
据了解,招商基金提拔内部优秀基金经理的考核时间是一年期。这一年时间叫综合培养期。“培养期内研究员的导师是投资总监或非常资深的经理,我们在培训期内要考核他们的研究宽度、宏观研究和市场调研能力。”上述人士解释到,“一般研究员升到基金经理需要4年(含过去的研究经历)以上的时间才可以。”
招商现金增值AB的基金经理胡慧颖就是在2006年加入招商,先后在交易部、专户资产投资部、固定收益部从事固定收益产品的交易、研究、投资相关工作,经过4年后担任基金经理。
“经过调整之后,股票投资方向的基金经理平均从业年限由原来9.17年上升到12年”,招商基金总经理助理袁野向记者表示,“同时所有的基金经理的业绩考核期延长至3年”。
除了基金经理之外,研究员的考核力度也在加大。“我们对研究员行业配置和持盘的实际贡献两方面打分,”郭表示,“我们抛弃基金经理对研究员的打分制,施行研究员实际贡献的考核,就是实际买卖的持盘贡献。减少基金经理的主观因素,从而放大研究员的主动性,用数据考核会更客观”。
[上一页] [1] [2] [3] [4] [5] [6] |
我来说两句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