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近日,股指持续下挫,“牛短熊长”再度考验被动投资:年内94%的指基回报率跑输主动股基;有公开数据的152只指数型基金有106只在今年都遭遇了净赎回。指数基金未来如何发展,怎样创新?《证券日报》基金周刊针对目前困境,探秘指数基金未来路,相信该类基金会有一个美好的明天。
规模篇
13.63% 指基资产规模占比创新高
《证券日报》基金周刊统计,今年以来49只指基先后设立,首募规模合计756.72亿元,超主动管理偏股基金募资规模1.25倍
■本报记者 隋文靖
曾有业内资深人士指出,指数型基金是我国公募基金中最好的产品。事实证明,伴随着近年来指数型基金的快速发展,指数型基金早已占据基金市场的一席之地,话语权也逐年有所提升。截至今年三季度末,可比指数型基金总市值为3363.14亿元,占整个基金市场资产规模的13.63%,占比创历年新高。
分析人士指出,从今年来看,随着ETF基金以及分级指数型基金的快速扩容,今年先后衍生出跨市场和跨境的新型产品,这种在交易方式上的创新,使指数型基金的功能性再次增强。
指基平均首募15.44亿份
超主动管理股基1.25倍
《证券日报》基金周刊根据WIND资讯整理数据显示,今年以来截至11月15日,49只指数型基金先后设立,共计首募规模达756.72亿元,同期成立的51只主动管理偏股型基金募资仅为349.61亿元,平均每只指数型基金首募资金是主动管理股票型基金的1.25倍。
在数量和规模的迅速提升之余,指数型基金也在产品创新上下足了力气。尤其在近两年的发展中,指数型基金跟踪的指数越来越多元化,随着ETF基金以及分级指数型基金的快速扩容,今年又先后衍生出跨市场和跨境的新型产品。
其中,跨市场的华泰柏瑞沪深300ETF与嘉实沪深300ETF的成功发行,推动市场迎来新一轮的ETF基金发展爆发期。随着跨市场ETF运作满机制的理顺,更多的跨市场优质指数将进入ETF市场,为投资者提供更多的选择。同时,这种在交易方式上的创新,也使指数型基金的功能性再次增强。
而跨境ETF基金华夏恒生ETF基金和易方达恒生H股ETF基金在推出之前,分别经历了5年和3年之久的筹备,两只跨境ETF基金的推出,为机构、个人投资者提供了一个参与境外市场投资、分享境外市场上涨的有效渠道,也为投资者增加了可套利投资标的。
指基资产规模占比
创历年新高
曾有业内资深人士指出,指数型基金是我国公募基金中最好的产品。事实证明,伴随着近年来指数型基金的快速发展,该类型基金在我国公募基金的六大产品分类中,早已占据一席之地,市场话语权也逐年有所提升。
自从2002年末国内第一只指数型基金华安上证180指数增强型证券投资基金的面市以来,国内市场上就先后发行了众多的指数型基金,到目前为止指数型基金已达到190只,其中,被动指数型基金166只,增强指数型基金24只。
WIND数据显示,截至今年三季度末,可比指数型基金总市值为3363.14亿元,占整个基金市场资产规模的13.63%,占比创历年新高,而2011年、2010年、2009年和2008年年末时,上述比例则分别为13.25%、13%、12.6%和5.1%。
从上述数据中可见,指数型基金的快速发展起于2009年,此时各家基金公司陆续着手布局,经过近几年的发展,指数型基金在数量和规模上均得到快速提升,各家公司也开始着意在旗下指数产品的创新方面做起文章。
指数基金已形成
多元化发展格局
近年来,各家基金公司开始着力从不同方向找寻指数型基金的创新点。除前述年内成立的跨市场和跨境的ETF基金外,近期国联安中债信用债券指数增强型发起式基金获得证监会的募集批复,也就是说,不久后国内首只信用债指数基金将与投资者见面。此外,包括已获批待发行的华夏旗下的一系列行业指数基金、央视财经50指数系列的指数基金等等都成为今年以来,指数型基金市场上的“一抹亮色”。
若将镜头拉长,从我国第一只指数型基金的问世至今,我国指数化产品的投资方向已经从单一市场的股票投资逐步发展到跨市场的股票投资,股票指数、债券指数和境外指数;投资风格逐步从宽基指数细分到规模指数、风格指数、行业指数、策略指数等各种风格;运作上,采用了开放式基金、ETF、分级基金等多种形式,投资上应用了完全复制、指数增强等多种策略。
某财富管理中心总经理接受《证券日报》基金周刊采访时表示,指数型基金自2009年以来,品种和规模上都得到明显提升,使其工具性作用越来越明显。就近两年来看,最为明显的亮点就是分级指数基金、跨市场ETF基金和跨境ETF基金的问世。
“ETF基金投资透明并且费率较低,比较好操作,是投资者较好的选择。”上述人士补充道。对于今后指数型基金发展,该人士表示,国内指数型基金接下来可能会出现反向ETF基金。
[1] [2] [3] [4] [下一页] |
我来说两句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