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外的经验并不是只能用在海外市场
中国金融国际化的推进改变了中国境内的投资环境,也令投资领域的主力基金有了更广阔的天地。如今,他们不仅可以在境内大显身手,部分佼佼者还开始涉足海外。在《第一财经日报》5周年之际,南方基金首席市场执行官傅伟民与本报读者分享他对基金投资国际化的体会。
CBN:内地已有多家基金公司在香港开设了分支机构,这些机构开展资产管理业务还处于起步阶段,这项战略业务何时能为母公司带来更为稳定的业务和收入结构仍然是未知数。你对这些境外分支机构的发展有何看法?
傅伟民:没错,这项业务是处于非常早的起步阶段,什么时候能见到效益还不好说。内地基金公司境外分支机构的客户都要以原有的内地客户资源为基础。作为这个市场的新人,境外分支机构现在主要是做两件事,一是建立投研团队,管理内地QDII基金;二是尽早把产品做出来,完善产品线,增强公司品牌影响力和扩展客户群。在分支机构的成立时间、资产管理规模等方面满足一定条件后,就可以申请QFII资格,那对基金公司的国际化战略布局又是很好的一步棋。
虽然境外分支机构短期内还无法贡献利润,但它在推动我们海外投研发展方面已经初见成效。今年起,我们把QDII的港股组合交由香港子公司来管理,业绩上升非常明显,成效非常明显。
CBN:美国金融危机为内地基金业提供了一个“挖人”的好机会,很多基金公司招聘了一批海外投研人才,可是目前国际化的进展又比较慢,这些人才仍然只能在内地市场的平台上工作,是不是大材小用?
傅伟民:不一定。海外的经验并不是说只能用在海外市场。以我们南方基金为例,目前风控部总监是从海外回来的,带来很多海外成熟资产管理公司的风控理念和做法,对内地基金公司同样适用。我们的投资总监邱国鹭也是海外人士,可他也很了解A股,但他到任以后对投研人员进行了很多指导,我们的基金业绩提升了很多。所以这些海外人才的工作经验或者方法是适合于任何市场的,他们也并不单纯地从事国际投资业务,而是分散在公司各个部门。
CBN:经过这么多年的财富增长,应该说内地投资者是有着海外投资需求的,这是否可视为基金公司国际化的一个天然优势?
傅伟民:客户需求当然是我们发展的重要基础。我相信内地投资者肯定有分散投资的需求,但这种需求是不是非常强烈,也不好说,我们内地市场仍然有很多投资机会。但是对于基金公司来说,一定要早做准备,从人才到产品,都要尽早规划。国际化肯定是个好事,但不简单,基金公司要投入很多,而且这种投入无法在短时间内看到收益。对国内基金业来讲,国际化是一项战略,这个方向肯定是没错的。
CBN:在我们内地基金公司走出国门的同时,也有很多海外金融机构进入内地市场,但是合资基金公司并没有体现出很明显的优势,你如何看待?
傅伟民:目前内地的合资基金公司数量已经不少,有成功案例,也有失败案例。但是,可以肯定的是,海外金融机构对内地市场是非常有兴趣的,这种兴趣从来没有减少,只有增加。无论先入者成功与否,仍然会有后到者不断地进来。对外开放会促进内地基金业更快地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