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周二,某著名财经网站基金版重要位置有两条新闻都有“王亚伟”为标题:一则是“12只阳光私募跑赢了王亚伟”,另一则是“王卫东PK王亚伟 角逐09年赚钱王”。引人注目的王亚伟,简直成了全行业的标杆,无论公募私募都在拿王亚伟作参照——至少媒体是不管三七二十一,报道私募业绩时,以跑赢王亚伟为新闻,说起公募业绩那更是言必称“王亚伟”。
其实,冷静下来想,王亚伟难道就那么有普遍性吗,以至无论公募私募都以他为基准?私募以绝对收益为目标,公募与私募相比本来就有点无稽,有人比喻为“扔铅球”的跟“掷标枪”的比远近。就算是公募基金,非要跟王亚伟比,也有点不公平。王亚伟管理的华夏大盘精选长期关闭,基金经理不用应付频繁的申购;不仅如此,在经历了多年的封闭后,华夏大盘精选已到了“一基难求”的地步,不到万不得已,投资者一般不会赎回。也就是说,王亚伟应付赎回的压力也较其他基金经理小。再加上,由于长期冻结申购,华夏大盘精选的净值规模也相对较小。可以说,王亚伟算是公募基金的特例,实在不宜作为公募基金的标杆。
除了净值纷纷比排名外,公募基金一年一度的比规模大赛也开始了。按经验,货币市场基金是年末基金公司比拼规模厮杀最激烈的战场——去年就是如此,曾有基金从2008年第三季度末的40多亿增长到四季度末的200多亿,到了今年第一季度末又回到75亿。从媒体报道看,今年的货币市场基金规模大战已经开始了,有基金公司出现了“亏钱返点”推销货币市场基金的情况,可谓典型的“赔钱赚吆喝”。
其实,一年以来,就规模而言,基金业全都出现了“赔钱赚吆喝”的情况。上周,有媒体算了一笔账,认为今年基金业“吸金”能力强劲,截止12月9日,今年来108只新基金募资达到3585亿,全年首募可能超过4000亿。不过,媒体分析认为,虽然发行显得很火热,但“赎老买新”明显,天量新基金没带来多少新资金。资金在不同基金公司转移,加速基金业强者恒强、弱者更弱的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