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景网12月24日讯 近期屡屡出现的高发行价、高市盈率情况,让市场关注焦点重新聚焦到新股发行体制改革上。与此同时,大盘次新股接连破发,表明一级市场挤泡沫过程正在逐渐展开。
IPO重启后上市的7只大盘股中已破发的达三只,分别为招商证券、中国中冶和中国重工
,23日分别触及上市以来最低点27.7元、5.14元和7.34元,均低于31元、5.42元和7.38元的发行价。此外,按昨日收盘价计算,中国建筑和光大证券距发行价的幅度仅为8%(幅度=(23日收盘价-发行价)/23日收盘价),逼近发行价。与此同时,中小板和创业板新股上市以来持续走高。中小板次新股中,距离发行价最近的为美盈森,高于发行价16%;而创业板次新股中距离发行价最近的为红日药业,高于发行价32%。
纵观大盘股破发的原因,主要是由于发行价和发行市盈率偏离了合理估值,这些大盘股中发行市盈率均在40倍之上,招商证券、光大证券更是高达56.26倍和58.56倍。以招商证券为例,按照西南证券分析师的预测,发行后招商证券2009-2010年每股收益分别为0.78元与1.00元,合理价值区间为21-25元,对应2009年PE为27倍-32倍,31元的发行价已经远远高于估值预期。
而市场人士认为,中国重工的破发则是由于市场转弱所产生的系统性风险所致,破发后中国重工快速被大资金加仓。
监管层也看到了一级市场新股发行询价制度的不完善,中国证监会主席尚福林近日在中国金融论坛上表示,要继续推进新股发行体制改革,完善一级市场价格形成机制。
但定价机制的改革仍将是市场化的,11月6日姚刚在接受中国政府网专访时表示,市场经济最重要的是供需双方决定价格,因此证监会不会干预价格,发行价到底高还是低要让市场检验。即便发行价格高了,经过一段时间以后市场会给出一定的价格,真正高的会回归,这就是价值发现的过程。证券法规定发行定价证监会是不能参与的,是发行人和承销商协商确定,主要就是向机构投资者询价,询出来的价格是机构投资者根据他们的自身判断给出的价格,且机构投资者申购和出价是挂钩的。(全景网/尹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