尽管陈小姐是一家商业银行的部门主管,但准确地讲,她的身份是基金家属。因为她的先生是南方一家大型基金公司的员工。
也正因为如此,陈小姐的家庭理财渠道受到一定限制:不能直接做股票。但是陈小姐对此一点也不抱怨。她告诉记者,近十年的投资经验证明:最成功的投资就是“被动投基”。
家里买的第一只基金就是被单位“强迫”的。在上一轮熊市中,刚刚诞生不多的公募基金不被市场所接受。作为基金发行的主渠道,一些商业银行纷纷向员工下达了基金摊派指标。万般不情愿之下,陈小姐先后被迫掏出30万元买下一批基金。没想到在2006-2007年的大牛市里,这30万元平均翻了3倍多!
2008年底,在股指单边下挫的背景下,新基金发行一片惨淡。2008年11月,先生所在的基金公司推出一只新偏股型基金,由于发行市场极度低迷,公司向内部员工发出号召:鼓励员工申购,甚至还给予了一定的奖励措施。陈小姐再次“被迫”投基。尽管有了上一次的经历,但自认为是业内人士的先生,对后市并不看好,出手纯粹属于无奈。
一年时间下来,陈小姐直后悔:“当初对股市看得太淡,下手不够狠哪!”
当陈小姐总结出这种“被动投资”经验,同事们纷纷开玩笑道:“下次你先生单位再向你们搞摊派、下指标的时候,可别忘了提醒我们一声呵!”
买基金也不要追涨
黄姨的股龄已超过10年,“基龄”却不过3年。这3年的投基经历,却只让她“复习”了早已在股票上学会的一件事:不要跟风追涨。
第一次买基金是在2007年,公募基金在那一年的牛市中取得了辉煌的集体性胜利。眼看着身边一些从未做过股票的同事,因为买了基金,什么心也不操,就获得了远超过自己的收益,黄姨很不服气,决定自己也试一试。她到银行请教了理财经理,决定从定投开始,并选择了两只很“牛”的股票型基金,每只每月各投1000块钱。
没想到,2008年的市场是如此惨痛,眼看着定投的基金越买越亏,还越买越多,黄姨的心情越来越沉重:“就算是每个月存2000块钱的活期也不至于这么倒霉吧!”从6000点买到4200点,黄姨又去了一趟银行,理财经理说,定投就是要坚持,才能做到摊平成本。于是,她决定再等等。
没想到这一等,就等来了3000点。黄姨凭着自己多年的股票投资经历,又听了周围一些“票友”的建议,认为3000点总该见底了。但是,市场的又一次快速下跌,彻底击垮了黄姨的信心。2600点附近,她中止了自己的定投计划。又跟着别人的建议,买入了当时热门的债券基金。
2009年初,当市场上又纷纷推荐指数基金的时候,黄姨彻底失去了方向,她只知道自己的债券型基金买进来之后就没有怎么动过。于是,她再次跟从别人的建议,申购了一只正在发行的沪深300指数基金,因为理财经理告诉她:这是今年卖得最火的基金。
到了年底一盘点,黄姨告诉记者:做了10年股票,跟着消息进进出出,虽然有亏有赚,最后总还有碰上热门股、挣大钱的时候。但这几年基金做下来,虽然也还是紧紧跟着市场热点亦步亦趋,却怎么老是赶不上趟儿呢?(王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