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孟群舒
每年的岁末年初都是开放式和封闭式基金分红的高峰期,牛年岁末也不例外。距离虎年春节还有1个月,基金公司已经开始大规模分红,一些投资者兴奋地称之为“过年前的红包”。
根据数字100市场研究公司在2009年12月进行的在线调查,83.8%的投资者希望基金公司大比例分红。分红与否,已经成为投资者评判一只基金时最为关注的要素。不过,也有人认为,基金分红不过是“左手倒右手”的数字游戏。那么,如何看待基金派发“红包”?
“红包”派发浪潮纷至沓来
短短十多天,基金公司不约而同,纷纷在虎年到来之前,向持有人派发“红包”。天相统计数据显示,截至1月18日,2010年已公告分红的开放式基金达到了44只,累计分红金额超过了156亿元。从分配方案上来看,最大方的基金每10份基金份额派发红利超过5元,如招商平衡、华安核心,分别派发5.3元和5元。而上投优势和广发优选每10份派发红利也达到了4.5元和3.2元。
这之后,1月12日交银施罗德基金发布公告,旗下交银稳健、交银成长、交银精选、交银先锋、交银保本、交银增利6只基金将集体实施年度分红。其中,分红额最高的交银稳健基金达到每10份分红6.25元。
1月15日,银华基金三只产品宣布分红,银华领先策略、银华保本增值以及银华增强收益基金三只产品今日实施分红,每10份基金份额分别派发红利2.80元、1.70元和1.10元人民币。受益于银华基金2009年的业绩,银华保本和银华增强收益两只基金的拟分红方案,是目前同类基金中的最高比例。
“红包”金额大减,次数反增
尽管基金分红的消息不断,金额不小,然而从刚刚过去的2009年来看,基金分红总额出乎意料,大幅缩水。据德圣基金研究中心统计,全年各类型基金共进行了297次的分红,分红总金额近470亿元,远小于2008年市场下跌时的1600亿元分红金额,更小于2007年市场上涨行情下的2800亿元分红金额。
从不同类型基金的分红来看,股票和偏股型基金分红金额出现大幅缩水;偏债混合、转债混合、保本型三类基金的分红也出现了明显的下滑。但是,债券型基金分红依然保持稳定,分红额与2008年基本持平。值得一提的是,2009年,由于QDII基金取得了不错的业绩,QDII基金中有4只进行了分红。这意味着,投资者拿到了全球经济增长带来的“红包”。
不过,颇为有趣的是,基金“红包”的金额大幅减少,但派发“红包”的次数并没有减少,甚至比2008年还略有增加。据统计,大多数基金采取的是多次小额分红方式,这部分基金多是受制于基金契约的规定,如富国天丰和宝盈核心优势全年的分红次数分别为11次和8次,累计单位分红金额分别是0.0755元和0.2元。
去年封闭式基金的分红额达到38亿元,同样比2007年、2008年大幅缩水。从历年的分红时间来看,封闭式基金集中分红一般出现在4月份,而且每次封闭式基金分红都会带来一波分红行情。目前,封闭式基金二级市场价格走势强劲,整体折价率持续提高,虎年的分红行情应该可以期待。
分红多少≠投资价值高低
基金分红无非等于把一部分基金资产左手倒右手而已。之所以这样说,是因为二者从净值上看完全相等。比如,一只基金分红前单位净值1.06元,每10份分红0.5元,则每份分红0.05元,分红后单位净值自然降至1.01元。因此,分红多少并不表明基金的好坏。即使基金不分红,投资者也可自主选择赎回一部分基金份额,达到落袋为安的效果。
不过,据德圣基金研究中心分析,基金按契约分红仍然是有意义的。基金分红免手续费,而赎回则需要额外的赎回费。更主要的是许多投资者并不会通过主动赎回来实现收益,基金按契约分红可以帮投资者实现定期收益。因此,基金分红与否与该基金的投资价值并无直接关系,而是取决于分红后市场的走势,也即是分红资产的机会成本。
判断基金是否值得投资,更重要的是看基金复权后的净值增长能力高低,累计净值增长高、分红多的基金才值得投资者重点关注。因此,分红基金背后的主动投资管理能力才是最根本因素,而不是单纯地来看分红的多少。
对于当前市场上追求持续分红的分红型基金的投资者来说,选择这类基金时在考虑其分红次数基础上,也要更多地关注基金管理人的投资管理能力,从而挖掘那些长期业绩优秀而又采取积极分红策略的基金。比如,当前市场上不少基金具有定期分红机制,这些基金在基金契约中约定了分红的次数和规模。投资者不妨观察那些具有持续分红历史的基金,从中选择那些业绩稳定优秀的基金进行投资。
基金分红已成为营销手段
由于基民对基金分红存在一定的认识误区,所以基金分红已成为当前基金公司持续营销的重要手段之一,基金分红可以满足市场上追求红利的投资者需求。
相比国外成熟市场基金分红,国内基金的分红热情相对较低。基金分红可以看作是投资者和基金管理人两方力量互相博弈的结果。一方面,投资者往往抱有一种“落袋为安”的心态,希望锁定已实现收益。但又面临分红后市场上扬的风险。另一方面,基金管理人分红降低了管理规模,从而减少管理费收入;但是分红又是当前基金业持续营销的一个重要手段,而且基金经理可以借助分红,调整基金仓位。基金的分红不只是基金管理人和投资者双方共同博弈的结果,也是基金管理人内部和投资者自身权衡利弊的结果。
不过,在2009年4月,证监会下发《证券投资基金收益分配条款的审核指引》来规范基金分红之后,基金分红次数比2008年有了提升。
可见,对于岁末“红包”,投资者不妨平静对待。短期的“红包”并不增加基民的收益,长期稳健的成长才是基民真正渴望的“红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