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凡有的,还要加给他叫他多余;没有的,连他所有的也要夺过来。”这是“马太效应”的出典,也是即将在国内基金行业再次演绎的活剧。
随着2010年的到来,基金分类审批制度将全面实施。而此前市场普遍预测,这项制度将使得市场进入全面竞争时代。
以往基金公司的产品都在同一个部门审批,如此一来一家基金公司一次只能申报1只产品,然后等待证监会的批文。但分类审批之后,不同类型的基金由不同的部门进行审批,增加了通道之后,意味着一家公司可以同时申请5只产品。此外,审批的流程也比以前缩短了。
“分类审批之后,大公司的资源以及开发优势将全面展现,小公司将面临更严峻的考验。”一位基金公司高层对《第一财经日报》记者表示,“基金公司第一轮竞争表现在公司自身。一个大公司拥有很强的设计开发团队,完全可以在一段时间内开发出需要的产品,在节奏上小公司首先就会败下阵来。”
而产品审批方面的竞争是以往限制基金产品数量的主要原因。此次的改革也主要针对这一层面。另一位基金公司人士介绍,以往证监会会兼顾各家公司,再加上审批速度,一家公司一般最多只能发2只产品,改革之后产品发行速度有望得到前所未有的提升。
但在这一点上,市场依旧存有疑问。
“未必如大家想象的那样子,一申请就发了。”上述基金公司高管认为,“节奏一定会有所控制。事实上,从2009年开始,基金分类审批就已经逐步实行了。比如QDII基金、创新基金、专户基金都有专门的通道,这次只是将这种情况以制度的方式明确出来。按照之前申请QDII等基金的经验,即使审批放开,节奏也会有所控制。一个产品的申请材料有半人高,证监会审批看得很仔细,看完都需要很久,不可能像想象的那样是完全自由的竞争。”
他强调,第三个层面——渠道的竞争才是更加白热化的战场。“发产品更容易之后,产品撞车的几率加大,现在基金的渠道都挤在四大行等商业银行,对渠道掌控能力更强的公司将更有优势。与此同时,银行的话语权还会继续增加。”
他补充,一些谈判能力弱的小基金公司可能给银行的费率更高,因此银行反而可能更愿意推小公司的产品。“在这种情况下,基金公司盈利空间将再被压缩,几乎变成基金给银行打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