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一日售罄到募集失败,距离首批基金一对多专户理财产品发行尚不足半年,投资者对一对多产品的态度即发生180度大转弯。
记者从相关渠道了解到,齐鲁证券与长信基金合作的首只一对多产品两周募集不足2000万;深圳一大型基金公司发行的一对多产品更是因无法达到5000万成立底线而募集失败。对此,业内人士指出,首批基金一对多成立以来,业绩表现并未较公募体现出过多优势,甚至不少还跑输公募,是导致一对多发行骤然降温的主要原因。
在去年9月首批一对多发行之时,不少高端投资者即对其充满期待。其甫一亮相就遭到投资者哄抢,不少产品都出现一日售罄的景象。而此时,经过不到半年的运作,一对多大幅跑赢公募基金的预期毫无兑现,有些产品甚至在和公募基金的较量中败下阵来。
记者从相关银行及券商处了解到,一对多产品的业绩大多与同一公司旗下公募基金同期业绩持平。于去年9-10月发行并成立的一对多产品,至今收益率在10-15%,而11-12月成立的则多在面值上下徘徊,与同期发行的公募基金基本一致。
而业内老大华夏基金更是在一对多产品上折翼。据了解,华夏基金去年9-10月发行的首批5只一对多产品募集近18亿,单只规模超过3亿,位居行业前列。然而,冲着华夏基金金字招牌而去的投资者却大多失望而归,至今,这些一对多产品的净值仍在面值上下徘徊,参考同期华夏旗下公募基金的净值增长,转战一对多的投资者处于亏损和亏损边缘。
对此,某基金公司一渠道负责人表示,一对多等专户理财产品的收益并不一定就会高于公募基金。“专户业务是为客户量身定做的理财产品,其目的在于满足客户个性化的投资、理财需求,而不是为其带来高于公募基金的收益。”
华夏基金专户业务部负责人张后奇更是表示,华夏旗下一对多产品的业绩落后旗下公募基金,是由其不同的产品定位造成的。“由于一对多产品的客户多为富裕人群,其对资产保值的需求高过增值,因此我们对一对多产品的定位是绝对收益,不和公募基金或指数比较。我们一般将灵活配置型产品的权益类比例控制在50%以下。今后,随着投资者认识的提高,再伺机考虑推出一些高风险高收益的产品。”
在绝对收益和相对收益这一问题上,上述渠道负责人建议,投资经理在把握绝对收益的同时,也不可摒弃对相对收益的追求。对投资经理而言,需把握好绝对收益和相对收益的平衡点;对投资者而言,则需调整自己的收益预期,这样才能让一对多产品找到适合它的客户,让客户找到适合自己的理财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