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产品业绩一致性不高的7家私募基金公司来说,业绩的分化原因则各有各的不同。既有风格分化上的因素,也有建仓期上的区别;尽管私募基金对后市热点看法趋同,但并不一定就此收窄业绩分化的幅度,毕竟私募基金业绩完全取决于基金经理的个人风格及投资偏好,仓位也没有太大的限制
今年以来,私募基金业绩继续分化,在“公募派”私募基金产品中,业绩最好的产品与业绩最差的产品净值回报率相差3.35倍,且4家“公募派”私募基金公司旗下产品业绩出现同台不同戏的新现象。好买基金研究中心分析师刘朝阳接受证券日报《基金周刊》记者采访时表示,“公募派”私募基金同门业绩分化,源自掌门人不断挑战自己的投资风格。
和聚1期 武当1期
两只“公募派”业绩相差3.35倍
我国阳光私募行业经过5年多的发展,公司和产品数量不断扩大。但是随着产品的不断增多,产品回报率分化也日趋严重。
来自好买基金研究中心的数据显示,和聚投资李泽刚执掌的和聚1期,截至2月26日单位净值为1.459元,今年以来绝对收益率19.95%;而武当投资田荣华执掌的武当1期,截至2月10日单位净值为1.5813元,今年以来绝对收益率-8.49%。两只“公募派”私募基金产品净值增长率相差28.44个百分点。也就是说,在“公募派”私募基金产品中,业绩最好的产品与业绩最差的产品净值回报率相差3.35倍。
值得注意的是,随着私募公司的壮大,包括武当、从容、尚雅、合赢等在内的“公募派”私募基金公司旗下多只产品已经出现了业绩差异。
目前我国管理5只以上阳光私募产品(不包括成立时间未满3个月的产品)的公司共有14家。其中,星石、朱雀、淡水泉、金中和、远策、睿信、塔晶7家公司的产品业绩一致性较高。比如“公募派”私募基金星石投资,江晖掌管的21只产品均采用复制策略,今年以来平均回报率均在-0.54%左右(截止2月26日),投资者投资任何一只产品并没有产生实质性的区别。而另外7家公司产品的一致性较低,包括云南信托、武当、从容、尚雅、新价值、证大、民森。除我们重点关注的武当、从容、尚雅三家“公募派”私募基金公司外,还有一家“公募派”私募合赢投资,旗下4只产品也出现同门不同命的现象。
曾任国泰基金公司基金经理,上投摩根基金公司副总经理、投资总监的吕俊,自2007年11月创立从容投资以来,目前掌管从容成长、从容优势、从容稳健、投资精英等4个系列,其中从容成长1期今年以来总回报3.29%,从容优势1期总回报-0.2%(截止2月26日),而投资精英(从容A)总回报更是低至-4.95%(截止3月5日)。再如尚雅投资的石波,掌管的尚雅5期今年以来总回报-0.5%,而尚雅2期总回报仅-4.78%(截止2月10日)。
同门产品业绩分化两大主因:
风格分化 建仓期不同
对于产品业绩一致性不高的7家私募基金公司来说,业绩的分化原因则各有各的不同。既有风格分化上的因素,也有建仓期上的区别。
刘朝阳认为,“私募基金业绩分化是一个常态,小规模私募基金一般是由两三个人合资,一个人是可以管理的。基金经理可以做一些风格分化,设计出不同投资风格的产品,有的偏保守,有的偏激进。”他接着说,“同一基金经理管理不同风格系列的产品,是对自己投资风格的一个实验,或者是以不同的身份去做,具有一定的挑战性。”
具体分析来看,从容投资吕俊管理的3个系列中,以成长系列最激进、优势系列居次、稳健系列则比较保守,而任何一个系列的几只基金却是完全复制。
此外,武当、尚雅、合赢三家“公募派”私募旗下的基金,业绩呈现差异,主要是因为建仓期的不同,影响到仓位和个股选择。尤其是对于一些策略灵活的基金,建仓期的不同对业绩的差异影响更甚,比如同为石波管理的尚雅1和尚雅4,尚雅1成立于2007年牛市高点,尚雅4成立于2008年初熊市半腰,近1年回报相差达12.28个百分点(截止2月10日)。
刘朝阳还表示:“尽管私募基金对后市热点看法趋同,但并不一定就此收窄业绩分化的幅度,毕竟私募基金业绩完全取决于基金经理的个人风格及投资偏好,仓位也没有太大的限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