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一家私募基金公司总经理自己的“私房钱”没有买股票,而是购买公募基金产品和投资PE。随着“温饱”的解决,在近两年“弃公投私”的明星公募基金经理不断加盟后,阳光私募逐渐关注起风险控制的问题,一些私募基金的架构设置堪比公募基金公司。
随着阳光私募的发展壮大,私募合规管理逐渐引起了业内外的关注。证券时报记者近日从部分私募基金获悉,一些私募基金的架构设置堪比公募基金公司,既有交易员、研究员、投资经理,也有合规监察经理。
上海一家资产管理规模较大的阳光私募基金相关人士表示,由于资产管理规模已经比较大,生存已不是问题,所以今年的工作重点是完善制度和流程,计划建立法律监察部来监督基金经理的投资及其他法律方面的问题。据了解,这家私募基金公司的法律监察部的职责和公募基金公司监察部一样,监察内容包括公司员工不能买卖股票,信托产品的持股比例不能超过信托产品净值15%的上限以及在投资上避免内幕交易等。
记者还了解到,为了“避嫌”,上海一家私募基金公司总经理自己的“私房钱”除了购买自己管理的阳光私募产品之外,其他资金没有买卖股票,而是购买公募基金产品和投资PE。实际上,目前一些比较有自律意识的阳光私募管理人,“私房钱”主要是进行股权投资,很少有进行股票投资的。深圳一家私募基金经理也对记者表示:“我们不是做一锤子买卖,而是把私募当成事业,虽然现在私募处在监管真空地带,但是我们公司非常注重合规管理,在招聘员工的时候,我们甚至要求具有证券从业资格。”
除了解决“温饱”后提升了自律意识,近两年“弃公投私”的明星公募基金经理的加盟也是阳光私募关注风险控制的重要原因。有第三方人士认为,国内一些私募基金管理人确实抱着“经营自家生意”的想法来做私募基金,因此即使在阳光私募缺乏监管的情况下,这些私募管理人的“自律”也比较好。因为一旦出现了类似老鼠仓事件,管理人就很难在这个行业再混下去了,一般阳光私募不会拿自己的信誉去冒险。
不过,从目前情况来看,有“自律”意识的私募管理人并不多,他们要么出身于公募,要么管理规模已经比较大,甚至是两者兼备,而更多的资产管理人的投资决策和风险控制还仍然是“拍脑袋”模式,规模较小或者刚刚起步的私募基金更谈不上风控。但是随着规模的快速扩张,私募对市场的影响力日益扩大,市场重新开始担心私募基金“做庄”、“内幕交易”。再加上“弃公投私”的人越来越多,市场又增加了一层担心:里应外合。因此,有人预测,也许下个阶段阳光私募之间的竞争不仅要比拼业绩,拼理念,还要拼管理规范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