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不断有公募基金公司人才流向私募的消息传出。去年以来,不少处于上升期的私募扬起了招募大旗,大肆招兵买马。而且,公募基金“流私”人员不仅局限明星基金经理,公募高管直接加盟的流言似乎不是空穴来风,公募普通投研人员更是纷纷跳槽私募。
高管出走看股权
对于高管级人员来说,去私募一定是有价码的,而这个价码往往是股权而不是高薪。
上海一位现任基金公司高管向记者表示,从某种程度上来说,他也有去私募的想法。他说:“目前多数的基金公司老总都是做投资或者市场出身,一旦成为公司管理层之后,与客户或是整个市场越来越远离,这对个人而言实际上是一个不断贬值的过程。”他暗示说,作为公司的管理者,一旦某天遇到职业生涯中的些许变故,其原擅长的投资才能或是市场营销能力不一定能够很快适合新的市场,可能会处于一个尴尬的境地。
不过,对于高管级人员来说,去私募一定是有“价码”的,而这个价码往往是股权而不是高薪。某大型券商研究部门负责人已被猎头多次挖角,给出的职位是某排名前列的私募基金研究总监,开出的价码也是当前的两倍。“暂时我还没有太多兴趣,虽然工资比现在高一倍,但对于加盟私募核心团队来说,最大的吸引力应该在于股权而不是薪水。”该人士一语道破“不动心”的真正原因。
据了解,对于已经在业内树立一定品牌的私募基金而言,公司股权已经成为“奢侈品”,在一定情况下,公司宁愿给出更高的工资,而不会让渡自己的股权。有私募基金总裁就表示,即使对于公司急缺的研究总监,公司只愿意给出较高的薪资待遇,不会考虑出让股权。
员工移位看机会
公募基金公司工作人员表示,私募基金作为一个处于发展期的行业,其行业前景值得肯定。
对于一般从业人员而言,私募的吸引力则不是股权,而是机会更多。一些公募基金公司工作人员向记者表示,私募基金作为一个处于发展期的行业,其行业前景值得肯定。“在合适的职位和合适的薪资待遇下,愿意加盟私募基金。”这一观点成为不少公募基金人员的普遍想法。因此,对于这类人员,私募基金的吸引力更多在于“发展前景好”、“制度灵活、回报高”、“受到监管少”等原因上。
一位研究人士也认为,公募基金尤其是公募中的投研人员愿意加盟私募的原因,更多在于“晋升速度更快”。他以某著名私募基金的投资经理为例分析说,这位私募基金经理今年不过26岁,按照公募基金队伍管理经验,现在应该还在研究部,但私募基金更多看个人能力,“只要在投资上确实有专长,在私募基金的体制下可以迅速成长为投资经理。”
私募对人才的吸引力增长的同时,另一种让公募不得不警惕的现象正在行业蔓延。有分析人士认为,公募基金有可能成为私募投研人员的培训基地,甚至是“成名速成班”。因为,在公募的投研人员更容易出名,这也是公募的优势之处。“所以更多的人可能更愿意在公募中成名之后再离开。”——这位人士坦言。某私募基金总裁也对记者直言,公募最大的优势是有机会参与各种形式的评选,为自己的私募生涯添砖加瓦。“如果能够在公募基金中将业内公认的几个奖项拿在手,这对私募业务的开展就更为便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