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0家之后,新的公募基金公司或将有业务新路径。
本报从正在筹建的纽银梅隆西部基金(下称“纽银基金”)获悉,该公司成立之后的第一单业务,将会是担当外资股东方QFII产品的投资顾问。去年11月,纽银基金外资股东纽约梅隆资产管理公司获得QFII资格。
此前新
成立的公募基金公司,基本上沿着先公募后专户的路径发展,但部分公司一直陷入公募困境。兵发QFII
熟悉纽约梅隆的人士表示,在获得QFII资格后,纽约梅隆资产管理公司并未急于向国家外汇管理局申请初始投资额度,“在等旗下新基金公司获批成立”。
本报从纽银基金获得的信息显示,此次该公司将承担投资顾问的角色,这也是目前公募基金在QFII投资中担任的主流角色。
纽银基金拟任总经理胡斌表示,纽银基金希望在条件成熟的时候转型为QFII的投资管理人,“我们现有的架构都是按照投资管理人的定位来设计和配备的”。前一角色只能收取固定的顾问费,而后者则可以提取管理费,甚至参与业绩报酬提成。
胡斌续称,QFII将主要面向日本市场募集资金,具有投资A股和H股的大中华概念,产品设计和投资策略中将借鉴股东纽约梅隆有关衍生产品(融资融券、股指期货)的投资经验。纽银基金已经开始进行模拟组合投资,两个组合分别涉及A股和H股。
此前,海富通基金在2004年成为富通旗下面向欧洲市场的QFII扬子基金的投资咨询顾问,但是一家新公司成立之后第一单便接下QFII业务,这在国内基金公司中还是第一次。
目前已经曝光的几家筹备成立的公司当中,平安大华、纽银梅隆西部、国金通用、浙商基金四家是被认为最有可能成为首批成立的候选人。本报从业内了解到,自去年6月份以后,这四家公司相继通过证监会的现场检查,只待通过监管层评审会。
其中,与纽银基金有类似背景的是平安大华。其外方股东大华银行于2008年11月获批QFII资格。其也被认为最有条件效法纽银梅隆,在新基金公司业务路径求新上更进一步。
求生新路径
“先把公司养活。”胡斌并不掩饰QFII投顾业务对纽银梅隆基金的意义。
现国内60家基金公司,最近三年成立的只有3家,除农银汇理之外,另两家兼具合资概念和银行系背景的新公司依旧步履维艰。
WIND资讯的统计显示,截至2009年末,浦银安盛和民生加银分别以18.38亿元和14.29亿元的资产管理规模排名垫底。
2008年,浦银安盛亏损4533.50万元,在当年的基金公司盈利榜中垫底,而且其亏损额较2007年的1734.7万元有所扩大。
此前本报的调查显示,在2008年,一家小型基金公司要想达到盈亏平衡点,维持公司运作,一年将至少需要6000万-8000万的营业收入。这基本上相当于超过50亿元的资产管理规模。其时,多达8家基金公司生存在此生命线之下。其中多为新成立的基金公司。分别是金鹰、金元比联、新世纪、天弘、民生加银、摩根士丹利华鑫、农银汇理和浦银安盛。
“新公司在品牌和销售渠道上具有先天的缺陷,除了强势的银行系基金公司之外,在这两方面需要培育的时间很长。”一家筹备中的基金公司负责人表示。而渠道费用的居高不下,对于尚未有收入先需要大量投入的新公司来讲,压力可见一斑。
胡斌称,在目前的市场环境下,一家小型基金公司要想正常运转,至少需要100亿元以上的资产管理规模。如果按照平均约1.2%的管理费收入计算,正常运转的费用需求在1亿元以上。
这对新公司的挑战越来越大。
“虽然前三年不求规模,先做好内功,但是公司需要有收入。”胡斌表示。
本报从业界获得的信息显示,QFII投顾和其他专户业务的投顾费和管理费收入一般低于或者与公募产品的费用持平。以较常见的初始1亿美元额度计算,由于营销成本极低,单只QFII产品的规模对于一家新公司来讲已属相当可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