费尽周折才拿到的奶酪,岂会轻易放手。这恰是
中信证券当下在华夏基金股权处理问题上的最好写照。
华夏基金股权去向仍不明朗 2010年1月16日,中国证监会作出停批新基金的决定,严令中信证券在2010年4月1日前处理好华夏基金的股权事件。至今,2个多月的时间过去了
,这扇“股权门”还未出现关闭的迹象。
3月13日,中信证券在公告中称,股权转让事项已取得重大进展;公司将继续积极落实监管要求,并在股权转让的具体方案确定后,分别提交董事会、股东大会审议。
不过,就目前的进展速度来看,很难看到中信证券在限定的期限内,完全解决好该问题。至于3月13日的重大进展公告,有分析人士认为,那可能仅是为了获批融资融券试点做出的表态。
2010年1月16日,证监会在给中信证券下达的要求中明确要求,中信证券在4月1日之前必须解决华夏基金股权超比例持有问题,否则将进一步采取处罚措施。此前,有不少人猜测,中信证券的融资融券试点获批会因股权事件耽搁。而3月19日,融资融券的首批试点名单公布,中信证券赫然在列。
最紧要的一关已经走过。接下来,中信证券对华夏基金的股权违规问题还是要慢慢处理。
到目前为止,究竟是引进国内资本还是引进国外资本,中信证券及监管层仍存在分歧。
德圣基金研究中心首席分析师江赛春认为,就中信证券本身而言,当然是希望引进国外资本,因为这样能最大限度的保留股权,也就能最大限度的保证中信证券在华夏基金的利益。
而作为国内最大,也是最强的基金公司,监管层不想“肥水流入外人田”,引进国内资本才是最希望看到的结果。
51%股权保守
市场估价130亿
按照证监会《证券投资基金管理公司管理办法》规定,基金管理公司主要股东最高出资比例不超过全部出资的49%,中外合资基金管理公司的中方股东出资比例则不受此限制。中外合资企业外资股东持股比例不得低于25%。按照此监管要求,中信证券必须出售部分华夏基金股权方可达标。而按照推算,中信证券可能出售的股权比例在25%至51%之间。考虑到监管层的意愿,出售51%股权的可能性较大。
不过,无论是引进国外资本、放弃25%的股权,还是引进国内资本、转让51%的股权,唯一可以确定的是,中信证券不会放弃对华夏基金的控股权。业内人士分析表示。
2009年11月,
招商证券售出博时基金24%的股权,被
天津港(集团)有限公司、上海盛业资产管理有限公司、璟安实业有限公司、丰益实业发展有限公司买下。四家公司分别受让博时基金6%的股权,转让价格均为6.57亿元,折合每股109.5元。
由于华夏基金已经合并了中信基金,总股本已从1.38亿股变成2.38亿股。比照招商转让博时的价格,51%股权的转让总金额超过130亿元。就华夏基金的行业地位、品牌价值和盈利能力来说,这还是保守估价。
股权数次变动
管理团队安度难关
从1998年成立开始,华夏基金经历了数次股权变动。
华夏基金最初由华夏证券、北京证券和中国科技国际信托投资有限责任公司发起设立,其中华夏证券、北京证券都属于北京市政府主导下的金融企业。这让2002年底,北京国资接手华夏基金股权顺理成章。
在这之前,华夏基金股东增至6家,分别是华夏证券、北京证券、
西南证券、
华泰证券、兴业证券和中国科技信托公司,此时股东结构最为分散。2003年初,华夏基金股东收拢为北京国资、西南证券、北京证券和中国科技证券4家。
2006年7月,中信证券收购北京市国有资产经营有限责任公司、北京证券分别持有的35.725%和5%的华夏基金股权。同年10月,以不超过1.6亿元收购北京证券持有的华夏基金20%股份。2007年9月12日,中信证券受让中国科技证券所持的华夏基金3.55%股权,受让西南证券所持华夏基金35.725%股权。中信证券全部收购了华夏基金100%股权。
在收购华夏基金后,根据证监会规定,一家证券公司只能全资控股一家基金公司。中信证券用华夏基金兼并了旗下的中信基金,使华夏基金成为国内最大的公募基金,管理资产的规模达2652亿元,占市场份额10%。
但在一次又一次的股权变动中,华夏基金的管理团队都能安然度过,尤其是2007年,在中信基金与华夏基金的合并过程中。这在基金业内也可算是一桩异数。
当时,很多人都认为,中信基金毕竟是大股东中信证券的嫡系,合并过程中,在人员的安排上可能会有所体现。结果出人意料,华夏基金的原班人马占了绝对上风。
“客大欺主”,很多人认为这是华夏基金管理层团队的强势作风使然。
当然,这种强势也是卓越业绩支撑的。日前,中信证券公布的2009年年报显示,截至2009年12月31日,华夏基金管理资产规模超过3000亿元,其中基金资产规模达2657亿元,继续保持行业第一。2009年度证券投资基金管理费收入为28.04亿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