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水轮流转,今年到我家。今年一季度,新一批“无名”阳光私募成为行业领跑者。
根据朝阳永续的统计,去年7月成立的和聚投资旗下产品——和聚1期,成为今年前三个月的业绩冠军,净值增长达23.19%。紧随其后的是精熙投资的精熙1期,净值增长19.31%;京富融源旗下一款命名神秘的产品隐形冠军1期,虽未能夺冠,但以净值增长17.14%成为探花。
如果仅比较净值增长,一季度,24款阳光私募产品超越公募基金冠军大摩领先优势8.92%的净值涨幅。
“一季度的市场土壤更适合私募。”采访中,阳光私募前三甲投研人士均表达了同样观点。但三家公司的投资标的、选股策略却存在较大差异。
前三甲的经验
去年上半年,阳光私募产品发行井喷,可统计的阳光私募产品已接近550只,今年一季度有业绩披露的产品达491只。
对于获取绝对收益的私募而言,尽管今年前三个月是题材股的天下,但并不适合所有私募的胃口。
233只阳光私募产品获取正收益,占披露业绩的47%。超过一半的私募投资顾问机构没有分文业绩提成。
去年阳光私募中的杰出代表,今年一季度表现各异。如罗伟广的新价值系列一季度净值增长在2%-3%,石波的尚雅系列多数产品净值增长在4%-5%,而去年上半年冠军,廖黎辉的景良1期则亏损13.41%。
首季私募比拼中,蓝筹股仓位成为决定业绩的关键。罗伟广表示,入市资金有一半的仓位是蓝筹股,廖黎辉持有的则更多。
一季度,23个申万一级行业分类中,拖累指数的主要是权重类板块。在两次上调存款准备金率的政策紧缩担忧之下,周期类的煤炭、钢铁、有色个股,跌幅位居前三,分别下跌13%、12%和8%,金融板块也下挫5%。
跑在前面的私募基金,几乎都避开了蓝筹股。
“去年末,我们判断2010年是结构性机会,应当注重个股选择轻看指数。”4月2日,和聚投资研究总监刘佑成表示,轻指数即看淡蓝筹股行情。
精熙投资总经理夏宁认可这种策略:“一季度,我们只关注成长类的中小公司。”
去年12月,京富融源投资总监李彦炜对蓝筹股曾犹豫过,“它们估值确实很低,市场预期风格转换在融资融券、股指期货刺激下将会发生。”放弃蓝筹股的原因则是一致的预期或成为反向指标。
三只产品的相似性还很多。如一季度都保持高仓位。李彦炜透露,一季度,隐形冠军1期仓位在9成;和聚1期在8成;精熙1期的夏宁说:“我们很激进。”
三只产品均为新兵:精熙1期、隐形冠军1期及和聚1期分别成立于去年2月、3月和7月。它们的规模也非数亿元的大型阳光私募。其中,和聚1期为5000万元、精熙1期为2080万元、隐形冠军1期只有1700万元。
“我们规模小,不用配置蓝筹股,也不用担心出不了货。”刘佑成表示。
各显神通
有意思的是,一季度前三甲产品虽然都配置小盘股,但所选行业迥异。
“我们把资金重点配置在低碳经济、生物育种、特色医药、通信增值服务和互联网等高成长领域。”刘佑成表示。
其理由是经济转型过程中,市场会追逐创新经济的盈利模式,不断给予更高估值。
刘佑成介绍,和聚1期一季度也犯了错误。例如,抄底连续阴跌的白酒、航运等蓝筹股,而此类资产一季度并无转机,所幸的是参与仓位很少并及时止损。
夏宁的精熙1期堪称投资次新股高手。“我们投资中小板及创业板次新股的比例很高”。
行业选择上,夏宁看好电子行业和污水处理行业。他认为,电子行业去年跌至低谷,今年业绩反弹强劲,污水处理是看得见的环保概念股。
李彦炜则对智能电网有更多偏爱,“智能电网上市公司能拿到稳定订单,市场担心的通胀、经济二次探底等因素都影响不了”。
前三甲的选股方式也截然不同。
和聚投资可谓公募系,其总经理李泽刚年初离开泰达荷银基金,在北京创办和聚投资,投研系统属于标准的公募系。
该公司研究员全部来自基金公司或券商,享有高薪。选股自然参考公募,研究员对公司实地调研,形成报告供基金经理决策。
而位于上海的精熙投资选择了更便宜的方式——利用卖方研究报告。
夏宁表示,“我们凭借政策方向和经验大致确定有成长性的行业,然后在行业中利用卖方投资报告寻找合适公司。”其反复强调,“大行业没错,收益就不会差到哪里去。”
最特别是北京京富融源投资。“我们没有研究员”,但李彦炜表示:“如果见不到企业董事长,我是不会重仓的。”
业内人士指出,就算是财大气粗的公募基金、保险机构要见企业董事长,也非易事。那么李彦炜如何做到?
据李彦炜透露,京富融源2007年成立时本想做阳光私募,但2008年遭遇结构性熊市,于是就将业务转移到投行,主要运作上市公司利用信托进行的股权抵押融资。
“做抵押融资很容易了解到上市公司财务状况,我们做抵押融资的业务员,实际上就是研究员。”李彦炜称。
企业有求于京富融源,李彦炜想见大老板自非难事。
虽然选股不同,投资标的不同。但对于二季度,三家公司均表示,不会做出太大的持股结构调整。
记者了解到,李彦炜和夏宁不看好风格转换可能发生,刘佑成认为二季度需要观察股指期货对市场带来的影响再决定是否调整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