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狐网站
搜狐 ChinaRen 17173 焦点房地产 搜狗
基金频道-提供基金净值和行情资讯的基金门户 > 行情数据 > 行业分析

“私投公”端倪初现 一对多启用私募人才

来源:《证券时报》 作者:方 丽
2010年04月12日07:48

   某一对多产品招募说明书显示,其中一位投资经理出身私募,曾任职于上海睿信投资有限公司。可见,公募一对多业务开始启用私募人才,“私投公”出现端倪。据了解,想去公募基金公司的私募研究员很多,但成功案例不多。

  证券时报记者 方 丽

  基金业内“由公投私”的人才流动方向近期悄然发生变化,部分私募人才被公募基金公司招募麾下,担纲一对多投资经理。

  最近上海一家基金公司正在发行一对多产品,根据该产品招募说明书显示,其中一位投资经理拥有6年的证券从业经验,他曾任职于上海睿信投资有限公司,在这家私募基金公司从事研究工作。可见,公募一对多业务开始启用私募人才。据业内人士表示,私募基金普通研究员转投公募基金的情况并不多见,“想去公募基金公司的研究员非常多,但是成功案例不多。”

  据一位私募人士表示,一般私募和公募研究员经常会一起调研某家上市公司,不少私下关系非常好,互相举荐一下是平常的事情。“不过目前因为激励机制,私募公司内部核心投资人士变动很小,一般跳槽机会较大的是招聘的应届毕业生,做了二、三年研究员之后有一定人脉了,就有跳槽的冲动。”还有人士认为,一些私募研究员跳槽路径颇为复杂,先从私募跳到券商或信托公司,然后再到基金公司,“因为基金公司比较喜欢券商出身的研究员。 ”

  “工资待遇和发展前景是私募人士向往公募基金的主要原因。”据上海一家规模近10亿的阳光私募投资总监介绍,经过2009年扩容,一线阳光私募一般拥有10名左右的行业研究员,大部分是来自于应届毕业生,年薪在10万左右。相较于公募基金,显然这一年薪的性价比不高,“同样是调研公司,公募和私募人员待遇有差距,普通研究员自然有去公募基金的冲动,去公募基金镀金一下,身价就完全不同了。”此外,某些私募平台小、操作规范性不如公募以及公司、持续经营波动性大等相关欠缺,也是部分私募人员心存顾虑的原因。

  不过,目前公募基金公司专户团队中出身“私募”的人员是凤毛麟角。从各大公募基金专户团队配置来看,其人员“出身”主要有三类:原本做专户的投资经理、在券商、基金公司任职过的研究员、公募基金经理,极少数有出身其他行业。不过,深圳一家公募基金人士认为,一对多不妨采用一些私募的人才,一方面是一对多本身就属于私募业务,做绝对收益,私募出身的投资经理更容易上手,另一方面私募对客户的服务更积极主动,且能满足个性化需求,经过了私募基金公司熏陶的研究员更容易做好。他甚至认为,未来公募和私募之间人员流动会更为频繁。

责任编辑:范晓勇
上网从搜狗开始
网页  新闻

我要发布

股票行情行情中心|港股实时行情

  • A股
  • B股
  • 基金
  • 港股
近期热点关注
网站地图

财经中心

搜狐 | ChinaRen | 焦点房地产 | 17173 | 搜狗

实用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