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在各方关注美国会否界定中国为“操控汇率”国家之际,美国财长盖特纳宣布延迟“货币操控报告的发表”。盖特纳的声明无疑是向中国传递一个信息,希望中国能在3 个月内(就是7月前)对人民币汇率做出调整。因此,我相信中国在人民币汇率方面所要面对的政治压力在未来3个月内会逐渐加大。虽然现时美国对人民币汇率的意见越来越大,但从基本面各个因素来看,人民币是否存在严重的升值压力呢?
我们关注到,许多批评集中在这样一个事实,即自从去年3月份经济复苏以来,人民币对美元的汇率没有发生太大变化,,而在此期间大部分新兴市场的货币却已经呈现较大升值。因此,批评者认为中国人民币被低估,应该随新兴市场国家的货币一起升值。
然而,我们认为这个比较期间并不全面,理由是:虽然大部分的全球经济体,尤其是美国,开始在2009年3月显示出见底的迹象,但是不要忘记,金融危机实际上开始于2008年8月。
因此我们认为,将各个新兴经济体货币的比较周期改为“从2008年8月开始到目前”更为合适。如果这样的话,数据将会呈现出不同的结果:虽然人民币没有像许多亚洲地区的货币那样升值,但是,在大多数新兴市场的货币对美元大幅贬值的时候,人民币相对美元却稳定得多。所以,借口人民币相对美元没有升值或者被低估,进而实施相关惩罚是不公平的,因为在事实上,上述期间内中国政府只是严格维持了相对稳定的货币环境而已。
自从2001 年以来,中国的经常账户盈余在强劲出口带动下,连续7年攀升直至2008年的4261亿美元,7年之间上升24.4倍,年平均增幅达58%。在此情况下,人民币往往被外界指责过分低估,因此呼吁人民币升值的国际压力也一直存在。
然而,随着2008年全球金融海啸发生后,欧美国家经济陷入衰退,中国对外出口增长亦急速回落。但是,经过多年的经济改革,国内居民收入大幅上升,加上积极的刺激政策,引发了强劲的国内需求,所以对外国进口货品/服务的需求显著上升。此消彼长下,2009年的经常账盈余从08年高位的4千多亿大幅下跌超过33%至2841亿美元。据估计,由于内部需求强劲增长而外部需求温和复苏,相比于出口,进口的增速将更快。所以,中国的经常账户盈余在未来两年将会逐渐下滑,更有很大机会将低于GDP的5%。如果这些预测成为现实,这将意味着潜在的外部失衡正在朝着可持续的局面进行改善。即便经常账盈余低于GDP5%,仍然算是一个非常健康的经常账数字,但是由于经常账盈余导致的升值压力,在理论上将会大大减少。
从其他角度,譬如我们从“实际汇率”方面看,人民币升值的压力亦将慢慢降低。我们之前总是讨论人民币名义汇率,然而,当我们判断一个货币是否低估时,我们应该着重于它的实际汇率:“实际汇率=两种货币在调整通胀差距后的名义汇率”。
我们认为,人民币兑美元是否过低,也取决于两者未来的通胀情况。换句话说,人民币的实际升值可能通过名义汇率升值来实现,也可以通过中国相对其贸易伙伴更高的通货膨胀来实现,或者两者兼而有之。如果中国通胀率上升较快和较多,那么,名义汇率的升幅相对可以减慢。亦即是说,在中国快速增长和继续深化价格改革(如成品油价格改革等)背景下,中国的通胀预期应该远高于美国,在这情况下,名义人民币汇率的升幅可以较慢来实现。另外,如果我们留意最近几个新兴市场货币的贸易加权汇率走势,相对于其他新兴市场货币,人民币也没有表现出明显的升值压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