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从知情人士处获悉:今年春节前后,银华基金专户理财团队已有2名投资经理正式离职,另有1名投资经理正在办理离职手续。
经记者致电有关基金公司核实,前述2名已离职的投资经理现已分别在华富基金管理有限公司和筹备中的国金通用基金管理有限公司任职。
银华基金负责专户理财投资业务的部门叫做“特定资产管理部”,除部门负责人陈秀峰外,该部门2009年初共有1名债券投资经理和3名股票投资经理,集体离职的正是这3名股票投资经理。至此,银华基金特定资产管理部从事股票投资的“老员工”只剩下2009年下半年加入公司的投资经理徐强。
出走缘于投资理念不合?
2007年底,银华基金开始组建专户理财团队,目前离职的3名股票投资经理在团队组建伊始就已加入。
2009年上半年,公司正式成立首只“一对一”专户理财产品,规模5000万元;同年第三季度,成立第二只“一对一”专户理财产品。负责这两只产品股票投资的就是离职的3名投资经理。
“考虑到这三人此前都是从事研究工作,公司和部门领导希望引入有实际投资经验的人士扩充实力。”知情人士透露。
徐强被介绍称有近十年的实际操盘经验,2009年下半年进入银华基金专户理财团队。
“可能是徐强还没有证券从业资格的原因,公司当时宣布他只是负责专户理财的投资策略研究。”上述徐强的同事表示。
该同事回忆说:徐强的私募经验和部门原有团队结合起来确实发挥了积极作用,两只“一对一”专户理财产品都在2009年3000点以上将股票仓位减至两成以下,投资人较为满意。
上述知情人士也表示:“起初,徐强的经验派和另外3名投资经理的学院派有蜜月期,即使9月、10月两个月大盘不好时,第二只专户产品净值也有近10个百分点的增幅。”
不过,随着“一对多”专户理财产品的发行,部门负责管理的产品由2只迅速增加,规模达到10亿元左右,分工则逐渐模糊。
“徐强本人也越来越希望直接进行产品投资管理,和其他投资经理在投资决策上逐渐发生矛盾。”上述知情人士称。
徐强2009年11月10日正式注册证券从业资格,这意味着他可以名正言顺的参与投资管理。
“据徐强介绍,他之前所在的私募公司以十几个30多岁的男研究员为主组成投研团队,类似战斗分队,速度快、风格猛,短期内集中投资于某一个产业链全部环节。”上述徐强的同事说。
但是,“速度快、风格猛”和基金公司传统氛围能否融合?
在上述督察长看来,即使专户理财的相关监管要求较公募基金宽松,但仍然不能和私募相提并论。“例如同一股票、同一行业持仓份额过大等,有时需要公司投委会核准。”
同时,和徐强共同管理专户理财产品的另外3名股票投资经理并无私募工作经历。
私募与公募水土不服
上述投研人士表示:“例如徐强主张用杜邦分析法,而我们公司之前从未用过,券商和其他基金公司也都是现金流或运用市盈率估值模型。”
杜邦分析法是利用数种主要的财务比率之间的关系来综合分析上市公司的财务状况,“这对财务分析能力要求很高,徐强说他过去的私募公司研究员都有CPA资格。”上述徐强的同事称。
银华基金研究部的研究员资质难以全部满足徐强的需求,而且专户理财和公募基金共用研究平台,研究员也不可能完全围绕徐强的要求开展工作。
由于银华专户理财部门惯用“集体决策”机制,徐强照搬过去私募经验难免对“学院派”同事的工作方法和投资思路造成影响,甚至会要求部门同事以他的投资理念为中心进行研究投资。
据上述徐强的同事介绍,专户理财部门领导陈秀峰在徐强来公司之初曾要求员工们“影响”徐强,约束其私募“习惯”。及至2009年底,陈秀峰在会议上告诉员工要“适应”徐强。
一方面,学院派的投资经理就研究方法、投资操作等与徐强见解大相径庭;另一方面,“集体决策”机制无法保证每位投资经理的工作独立性,例如产品的投资管理,如果部门负责人陈秀峰更认同某一投资经理的观点,他有权影响甚至要求其他投资经理也按相同观点进行操作。这导致今年初,3名投资经理陆续暂停工作并提出离职。
4月28日下午,本报记者电话联系陈秀峰,询问其银华基金专户理财投研团队的现状,陈表示:“媒体采访需先联系公司总裁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