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20日,创业板4只新股上市,但其中2只开盘即破发,这也意味着创业板新股首日不败的神话破灭。
基金参与限制放宽
此前有消息称,本月18日,也就是上市的4只中小板股票中有3只跌破发行价的当天,深交所向基金公司发出口头通知,从当天起公募基金可以在创业板公司上市首日买入。
除上市当日不可以参与外,监管层之前还要求当创业板公司当日涨幅超过5%时,公募基金不能买入该股票,此次调整并未涉及后者。
接受本报记者采访的部分基金公司未正面回应上述消息,亦有基金公司相关人士委婉地向本报记者确认了此消息。
“监管层进一步放开公募基金投资创业板,允许基金在上市首日购买,这与近期新股及次新股频频破发不无关系,主要反映管理层维稳的态度。”弘酬投资高级研究员刘晶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称,“但对基金本身而言,不会有太大影响,基金对创业板的参与主要基于公司本身的质地和成长性,取决于估值水平,与具体时间没有太大关系。”
破发源于发行价过高
“破发一个是因为发行价过高,另一个还是市场比较弱。”英大证券研究所所长李大霄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说。
对于破发的市场因素,北京某基金公司不愿具名的分析人士对本报记者分析称,市场连续下跌,并且跌幅很大,投资者情绪不稳定,加上新股估值比较高,引发中签的人急于在二级市场获利,市场连续下跌带来估值的降低,但发行时的估值本来就不低,这样破发也很正常。他指出,如果出现大批破发,问题则出在定价的环节上。
“现在市场不好,二级市场的估值下来了,破发很正常,并且询价也不便宜。”北京和聚投资研究总监刘佑成对本报记者称,新股之前的询价在经历二级市场的股价下跌后,也应该降下来,破发主要是估值的问题,按理说二级市场估值降下来了,一级市场也应该跟着往下降,但目前国内市场反应不够灵敏。
分歧较大
“大家对创业板的定位理解过于乐观了,创业板条件比主板要低,定价不应该更高,创业板的安全边际应该比主板更高,而不是相反。”李大霄认为,只有风险承受能力很高的投资者才能参与创业板,不具备风险承受能力的投资于创业板的资金不能超过总资金的10%,最好是1%以下,并且他认为大部分投资者其实都不具备风险承受能力,参与还是要以谨慎为主。
刘晶也表达了相同的看法,“目前创业板估值水平较前期有所降低,但总体风险仍然比较高”,并且创业板公司质地良莠不齐,需要区别对待,一些新经济领域,具备行业优势和成长潜力的公司值得关注,而纯概念的缺乏核心竞争力的个股风险依然较大。
上述基金公司的分析人士则称,创业板估值高是不容置疑的,当然也存在具有持续高成长性的公司,机构投资者,不会轻易断言,优秀的公司需要一段时间来孕育成长,多看看基本面,机构投资者对于创业板的分析就是定性分析加上一些市场因素,个人投资者也应该如此,两类投资者只有资金量的区别,在投资策略应该没有根本的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