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己炒股跑不赢,委托公募靠不住,经历2008年大熊和2009年小牛的高净值投资者越来越倾向于投资阳光私募。但是,在开始阳光私募基金投资之旅时,却发现依然有三个纠结需要处理。
纠结之一:收益率
阳光私募基金需要提取20%的业绩提成,这对于习惯付固定管理费的公募基金投资者来说,无疑类似从免费大锅饭改成了付费吃小灶,付出了更多的成本,但能否吃到更可口的饭菜?谁都没底。
我们的调查显示,投资者选择阳光私募基金更加关注收益率,而且他们都有购买公募基金的经历,对两种基金在过往时段的不同表现和不同期望值使得他们在决策时更加踌躇。
“选择私募就是为了获取超越市场平均水平的收益。”这已经成为私募投资者的共识。但是,这种思路其实很有偏颇。
解决之道:
资本市场无常胜将军,从最近两年来公募、私募基金的业绩对比来看,呈现出交互的状态。2008年私募胜出,2009年私募跑输。在未来,公募、私募基金的对决还将继续。
此外,私募基金个性化的投资对于高净值的投资者来说尤其重要,虽然成本的更多付出并不一定意味着收益率的提升,但以谋求绝对收益的私募基金无论其管理风格如何,终极目标要比公募明确得多,最终会体现在净值的差别上。
私募基金作为一种投资品种,其理财属性要求投资者在选择的过程中一定要结合自身的经济基础和理财需求。
在长期的投资过程中,基金短暂收益率并非是必要条件,而仅是一个参考因素。太看重收益率反而会在投资过程中锱铢必较,影响自己决策的同时也会破坏投资心态。
纠结之二:基金选择
目前市场上有来自160多家私募公司的400多只非结构化阳光私募基金,收益排名各不相同,基金经理良莠不齐,而且不同基金公司的不同产品,也会在客观上造成投资者选择私募基金的困难。
投资者对私募基金的选择深表困惑,还在于业绩排名靠前的私募基金或名气较大的私募经理,因其产品受捧会抬高投资门槛,甚至会出现一份难求的现象。比如和聚系列今年以来连发4期产品,而新近发行的和聚5期门槛提高到150万元;再如新价值系列的新发产品新价值12号投资门槛为300万元,仍然一份难求。
解决之道:
选私募其实就是选择私募经理,而选私募经理的人品更胜过选私募的产品。选择那些媒体曝光度高的私募经理和过往背景清晰可查的私募经理,不失为一个简单的方式。
而在进入对冲时代后,资本投资的专业性和多元化对市场参与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阳光私募基金的高专业化程度,更凸显出投资顾问的重要性,因此在选择私募基金时具备必要的基金常识就非常必要。
纠结之三:认购程序
与购买公募基金不同的是,信托化的阳光私募基金认购的程序更加复杂,不仅渠道狭窄,而且还涉及签合同等事项。
长达60多页的信托合同和超过100多项的条款,对于投资者来说,确实是一件困难的事情。
我们的调查显示,有100位投资者认为认购程序太为复杂,不能完全看懂阳光私募基金的信托合同;另外39位投资者能完全理解信托合同,并可以接受认购程序。但是,在接受调查的139位投资者中,对于资金进账但信托合同不能及时到手而有担心的竟有134位。
解决之道:
阳光私募基金毕竟是一个新鲜的事务,投资者尚有一个认知的过程,在发展过程中尚需完善。比如,投资者签约后就需要打款,而信托公司的签约盖章后的合同返回至少需要20个工作日。这段时间空白,对于投资者来说,手中仅有一份打款凭证,内心的不安确实可以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