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论做什么样的事情,都不能太固执。前几天,见到一位多年不见的老朋友。使我想不到的是,曾经一贫如洗的他,经过几年的出外打拼,也积累了不少资产,而其中就包括基金资产。本来,对于他能够有这样的投资意识,是应当祝贺一下,而他却说:“2007年10月份证券市场高点购买的股票型基金,到现在还没有回到本以上,准备把这笔基金资产留给子孙后代。”看得出来,他购买的基金被套牢了,说出来的显然是气话。
我试探地问:“你可以做些适当的品种转换呀?”而他却说:“买别的不是一样被套,2008年的行情谁能够预料到?”这话说得没错。但有一点是需要引起注意的,就是可以通过分散投资组合的方式而起到回避风险的目的。股票型基金业绩表现不好,但至少还有债券型基金、保本型基金等适合投资者选择的基金产品。不应当把命运拴在一条线上。
“我的习惯就是选一只基金长期持有,直到达成自己的投资目标为止。”这位朋友说。我认为这种想法是可以理解的,但缺乏以下几个前提:一是购买的基金产品有较好的成长性,不会因为基金管理人管理和运作基金不善而影响投资者的投资目标的完成。这就是长期持有基金产品的风险。二是把所有的资金全部配置在股票型基金上,缺乏应有的投资组合,无法起到分散投资风险的作用。三是留给子孙说明了这位朋友淡化了对基金收益预期目标的设定,很可能会出现一种投资中的收益循环现象。因为伴随着证券市场的波动,基金产品的净值也在不断地变动。不制定具体的止赢或者止损计划,将难以顺利完成投资目标。
“长期持有基金产品也会有错?”朋友有点不服气。我赶紧解释:“那当然。要不基金投资就非常简单了。购买了成长性不好的基金产品,其净值持续徘徊不前,或者出现下降,只会耽搁投资者的时间。同时,不做分散化投资,将会使投资者无法回避证券市场的系统性风险,这就需要投资者正确选择投资基金的品种。另外,还应当充分考虑到投资预期的收益率。否则,基金产品投资就会像断线的风筝。”
朋友终于看到了自己“一根筋”的软肋,开始重新审视自己的投资结构、投资方法和策略,并着手改进。其实,这就是投资中“一根筋”产生的不利因素。因为投资者长期持有基金产品的本身并没有错,出发点也是本着分享基金产品长期的净值增长获利。但总是以自己的个性行事,不做统筹、系统性的安排,最终很难实现投资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