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有一个‘麻雀变凤凰’的故事,就有至少两三个‘麻雀变麻雀’或者‘麻雀变凤凰再变麻雀’的故事。”这是巴顿比格斯关于对冲基金的经典描述。国内的阳光私募也如此,部分阳光私募经理人成功地由麻雀变为凤凰,管理着数十亿的资产。而还有部分阳光私募资产管理规模却多年停滞不前,不得不依靠代客理财、海外圈钱或变相融资等方式求生。
3年未发新产品
在不少阳光私募旗下产品只数接近20只的同时,不少阳光私募业务出现了冬眠,3年都没有新产品发行。以深圳一家阳光私募为例,该公司成立于2004年,投资经理也是昔日券商派的明星,但是自2007年初在国内发行了旗下第1只产品以后,3年多都没有发行产品。同样的情况还发生在某昔日公募明星基金经理身上,该基金经理2007年初成立了自己的投资公司,由于名声在外,迅速成立了旗下第1只产品,然而3年多过去了,该公司产品数量依然只有1只。除了公募派和券商派外,草根派业务出现冬眠也很多。以某江浙私募为例,该公司成立于2007年,总经理为民间炒股高手,2008年初发行1只产品后,2年多也没有新产品成立。
深圳一家私募基金公司市场部负责人表示,“一家阳光私募发展不起来原因是多方面的。市场不好、业绩差、渠道资源不足、公司制度等甚至总经理的性格都是至关重要的因素。但从上述几家阳光私募来看,一个共同的特点是旗下第1只产品成立后均遭逢大熊市,业绩差可能是导致发不了产品的重要原因。”
求生各显神通
产品发不了,但私募公司还得维持,为了应付日常支出,阳光私募使出浑身解数、各出奇招。
代客理财是目前业务不发达的阳光私募采用最多的办法。也有部分私募拓展思路,到香港发行对冲基金,走上海外发展之路。以前述券商派阳光私募为例,该公司目前就在海外发行了一款对冲基金,而这一模式也越来越被其他阳光私募推崇。
除了上述2种模式以外,也有少数阳光私募铤而走险,变相融资自营。据业内人士介绍,少数草根出身的阳光私募,为了融资打出了“高息牌”:出资人只提供资金获取利息,而利率高低视出资人提供资金的多少和出让时间的长短来定,但是“肯定比银行利息要高”。投资的盈亏则由融资人自行承担。“这种融资模式,在熊市出现较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