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去100年里,由于工业气体大量排放带来的温室效应,地球表面气温一直处于上升趋势,如同一辆刹车失灵的汽车,如果人类再不采取有效措施,那么就会发生灾难性的后果,包括日益频繁的极端天气,冰山融化导致部分陆地被淹没,类似马尔代夫这样的国家很可能在数十年后消失。
这段论述有问题吗?反对者请举手。恐怕绝大多数人都不会举手。
事实是——几乎上面的每一句话都存在争议,在科学家眼里。同时也有诸多不利于上述观点的证据存在。《中国国家地理》杂志专门做了一期特别策划,从专业的角度对这一话题进行了严谨、数据翔实的论证,至少在以下方面存在大多数人可能不知道的东西:
过去100年内观察到的气温数据呈上升趋势,但多大程度上是由于观察点本身的变化造成的?无确凿数据。
上世纪40年代-70年代全球温室气体排放量增加了约两倍,而同期全球平均温度却下降了0.1°C。温室效应的作用机理至今仍具争议。
如果分别从过去160年、1500年和80万年来看目前的气温上升,得出的结论将大相径庭。
地质史上生物繁衍期往往对应气候变暖阶段。事实上,气候变暖也带给了人类很多好处。
冰山融化并不一定导致陆地被淹,相反目前存在一些陆地反而上升的现象,地壳均衡现象和珊瑚礁更快速生长是可能的合理解释。
……
抛开科学界的争议不谈,这些无论在事实、机理和程度上都有争议的观点却可以成为社会的主流共识,这本身就是个很有意思的话题。我认为,可能存在一些原因加速了“共识”的形成过程。首先,对一些人来说,相信是不是事实不重要,关键是“可被接受的事实”,简单明了的逻辑在其中起到了很大的作用。其次,如果这一“事实”可以被日常的经验所验证,那么这种强化效应是非常强大的,而这种所谓的“验证”过程在统计学、心理学方面往往是漏洞百出的。这些原因往往在有关风险评估时作用尤为突出,有很多著作已经证明了人们对于风险的焦虑常常是非理性的。
更重要的是,选择这一“共识”更符合伦理的需要。如果在科学的争议中选择具有伦理制高点的一方,无疑更符合绝大多数人的利益,以至于真假的判断就变得不那么重要了;而一旦科学的发展开始挑战伦理秩序,那么大多数人会选择忽略甚至打压。这一幕在人类历史上已经屡屡上演。写到这里,我想必须表明自己的立场了——我当然不否认地球气温上升的事实,更赞成低碳生活和低碳经济,只是认为这些与全球变暖将会带来的灾难性后果关系不大,因为它有可能不是事实。
说了这么多,仿佛与投资无关。其实未必。
如果说全球变暖将会带来诸如陆地被淹等灾难是目前社会共识的话,那么中国经济发展面临多种瓶颈潜在增速下降则是今年以来的另一经济共识,并且直接衍生出种种后果——传统产业逐步沦为夕阳产业,新兴产业则面临“十年黄金期”,更何况投资新兴产业既有政策鼓励,也有道德优越感。
我认为,中国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和经济结构转型是大趋势,但由此带来的影响不太可能如此简单粗暴,涉及到投资回报则更不会如此泾渭分明。传统产业的优秀者将会更多地受益于竞争格局的好转,而新兴产业本身的繁荣与相关投资的回报也并不意味着直接对应。
正如索罗斯所说——“经济史是一部基于假象和谎言的连续剧,经济史的演绎从不基于真实的剧本,但它铺平了累积巨额财富的道路。做法就是认清其假象,投入其中,在假象被公众认识之前退出游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