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基金公司主要集中在北京、上海和深圳等一线城市,而且三地基金行业的发展几乎可以代表整个中国基金行业的发展情况。
导语:北京、上海和深圳三地基金业的发展各有千秋,又都是机遇与挑战并存。
中国的基金公司主要集中在北京、上海和深圳等一线城市,而且三地基金行业的发展几乎可以代表整个中国基金行业的发展情况。但是从基金管理公司的数量、基金总份额、基金个数增长率以及募集资金能力和资产管理规模等方面的数据对比来看,三地基金业的具体发展又呈现出不同的态势,从中也可以透视出三地基金业未来的发展方向。
三地基金公司数量
上海和深圳作为两大证券交易中心所在地,具有完善的硬件设施和相应的配套资源,自然成为了众多基金公司注册的首选之地。截止到2010年3月,以基金公司注册所在地统计,在全国60家基金公司中,上海拥有30家,占全国基金公司数量的50%,在三地中所占比例最大;有16家基金公司选择注册在深圳,占全国基金公司数量的27%;而北京,拥有政策信息灵通的优势,再配以巨大的市场潜力,吸引了7家基金管理公司,在基金公司数量方面排名全国第三,占全国基金公司数量比例为12%。
三地资产规模所占市场份额
虽然上海在基金管理公司的数量上,遥遥领先于深圳和北京,但是以基金公司管理资产规模所占据的市场份额来计算,深圳的基金管理公司的市场份额与上海相比,在伯仲之间。
2001-2003年间,深圳的市场占有率甚至一直维持在50%以上,远超上海。但在2003-2007年4年中,随着上海和北京基金市场的持续发展,深圳的市场份额虽然大部分时间仍然维持在40%以上,但已经不是当年占据中国基金市场半壁江山的格局,而且下滑的态势比较明显,2007年跌至30%-40%之间。而相对于深圳市场份额的下滑,上海基金管理公司的市场份额表现较为平稳,除了在2003年跌至25%外,其市场份额一直维持在30%—40%之间。
主要原因包括,过去十年中,中央政府积极推进上海金融业发展政策措施的落实和实施,以期扩大上海在国际上的影响力和提升其国际金融中心的地位,相应配套设施建设不断完善,政策环境相对宽松。北京基金管理公司占据的市场份额较小,一直以来都处于10%-20%的区间,但不容忽视的是,其发展状况呈现上升的势头,对深圳和上海的基金管理公司带来一定的竞争压力。
三地基金资产管理规模
深圳和上海的基金资产管理规模都在2001-2006年处于稳步发展期,2006和2007年两年,借助证券市场牛市的大背景,规模激增,但在2008年受到金融危机的影响,大幅下滑。而相对来说,在2008年之前,深圳基金公司的总管理规模一直领先于上海,但是在2008年之后,上海的基金公司总资产管理规模,开始逐渐超越深圳。
但值得关注的是,上海基金公司的总体资产管理规模虽然很大,然而其中有众多小规模基金公司的存在。据截止到2010年3月的数据显示,公募基金资产管理规模小于100亿元的基金公司占总基金公司的比例中,上海最高,达到30%,深圳为25%,而北京仅为14%。
众多的中小规模基金管理公司的存在,直接导致了上海基金公司的资产管理规模的中位数仅为158.53亿元,远远低于深圳的442.59亿元和北京的343.60亿元。
资产管理规模上千亿的基金公司,北京和上海各占一个,深圳则有两个;北京拥有全国仅有的一家上两千亿资产管理规模的基金公司。因此,可以看出上海基金公司数量众多,基金管理规模比较分散;深圳和北京的资产管理规模则呈现比较集中的情形。
三地基金数量
全国的基金数量从2001年初的33只基金发展到2010年的577只基金,其中大部份的增长来源于北京、上海和深圳三地。而三地基金管理公司旗下设立的基金数量增长率差距明显,上海和北京的基金数量增长率较高,深圳则相对较低。
上海基金数目的增长,一直以来势头强劲,除了2001年到2002年间其季度平均增长率以9.24%落后于深圳的12.3%外,从2003年开始,其基金数量发展速度均居全国第一。其中以2003年到2005年间的发展速度尤为突出,平均每季的增长速度达到13.24%。过去10年的季度平均增长率也接近10%的水平,基金数量出现持续上升的态势。
北京方面,由于其原本的基金个数就不多,当地的基金数量增长尤为明显。2001年初,北京的基金管理公司旗下仅有4只基金在运作。但在2003年之后,其基金数量则每季以平均8.64%的速度增长,至2010年北京的基金数量已经达到了71只,基金数量的增长仍然有较大的上升空间。
与之相应的是,深圳的基金数目增长率的出现下降。除了2001-2002年间深圳基金个数以每季度12.3%的速度增长以外,季度增长率不断回落,尤其在2006-2010年,其季度增长率一度跌至4.32%,基金的绝对数量也被上海超越。
三地公募基金业IPO规模
从2004年初开始,上海和深圳连续每个季度都有一定规模的募资金额,而北京在2005年下旬才开始有较大规模的募资出现。
从总募资规模来看,上海的基金公司,无论是绝对数量,还是增长率,都占据相当大的优势,1998至2010年共筹集了8412.08亿元。在基金市场蓬勃发展的2006-2007年间,上海基金公司更共有约4000亿元的募资记录。
深圳的募资规模,位于上海之后,1998至2010年达到6276.48亿元。三地中,北京基金公司的募资能力显然不然沪深两地,同样的时间,仅筹集到3834.55亿元。
在过去的12年中,值得关注的是2008年金融海啸的到来,三地基金的募资规模都锐减至2006年初的水平,但随着金融危机的消退,三地都经历了一轮募资高峰。其中上海基金公司的表现最为抢眼,2009年上海基金公司以1504.66亿元的记录,遥遥领先于深圳的945.39亿元和北京的758.62亿元。
机遇与挑战并存
从以上的数据分析我们可以看出,北京、上海和深圳三地基金业的发展各有千秋,但又都是机遇与挑战并存。
尽管深圳一直在公募基金业占有重要地位,其地理位置又濒临亚洲国际金融中心——香港,但是深圳这一老“基金之都”的活力不足,基金数量增长有限,基金公司的数目不占优势,近年来深圳基金业风波较多。在经过十几年的发展后,深圳基金业遭遇发展瓶颈,必须谋求变化。
根据国家发改委公布的《珠三角区域改革发展规划纲要》(2008-2020),深圳的国家战略定位是建设区域金融中心。深圳的金融中心发展方向是深港金融一体化,和香港一起成为中国私人财富的聚集地。深圳目前有国内最多的阳光私募基金,有众多的投资管理公司、私人股权基金和风险投资基金。
而且,在今年8月份,深圳市正式出台《关于促进股权投资基金业发展的若干规定》,这是政府首次系统性地明确提出对深圳私募基金的政策扶持,这也是将为私募和股权基金的发展提供难得的契机。在中国宏观政策对证券投资业发展影响还是比较大的背景下,与北京和上海相比,在政策交流和敏感度方面处于弱势的深圳,同时发展更具活力和灵活性的私募和股权基金,是一个明智的选择。
一直以来,上海基金业的发展中规中矩,但是就其目前的状况与纽约、香港等国际金融中心相比,仍有很大的差距。而且一直困扰上海基金管理公司的人才流失问题和优秀高端人才的匮乏,目前并没有得到很好的解决。特别是在进入2010年以来,上海基金业人事变动较多,公募高管集体“私奔”,暴露出很多的业内矛盾和弊端。
不过上海在建设国际金融中心的战略定位一直受到政策扶持。在国务院2009年5月发布的《关于推进上海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和先进制造业建设国际金融中心和国际航运中心的意见》中,提出大力发展各类金融机构,其中就包括有利于增强市场功能的公募基金管理公司,这对上海基金业是一个千载难逢的发展机遇。随着国家对上海建设国际金融中心政策和措施的不断落实,金融信息平台建设的逐步完善,以及相关监管法律法规的不断健全,上海对公募基金而言,是品牌树立的中心地,对各类优秀人才,具有强大的吸引力。
基金业起步较晚的北京,作为后起之秀,拥有巨大的发展潜力。北京作为中国金融政策制定和金融监管中心,可迅速获取信息和政策动向。但北京的基金公司在数量上没有优势,仍需要营造更好的市场氛围吸引基金公司。
(邓崇静 Morningstar晨星(中国)研究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