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2005年至2010年,是上证指数上下5000点的6年,是行业规模起伏上万亿的6年,也是汇添富的投研团队成军壮大的6年。6年多年,汇添富基金稳定的团队、始终如一的投资方法和优秀的长期投资业绩,给投资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经过6年多的考验,中国式价值投资实践,究竟给 汇添富留下什么怎样的经验和经历?价值投资在中国还有多大空间?公募基金投研团队的核心竞争力从何处开始培养?记者日前走入汇添富基金,对话这支团队的核心人物汇添富基金公司副总经理、投资总监张晖。
汇添富基金公司副总经理、投资总监张晖 |
选股投资:内核与外延的不变与变
在业内的基金公司中,投资理念能6年持之以恒不变的,汇添富是少数几个之一。“以企业基本面分析为立足点,挑选具有持续竞争优势的高质量证券,把握市场脉络,作中长期投资布局,以获得较高的长期投资收益”这几句话从公司立业之初,一直就挂在公司网站上,至今未有大的变化。
说到这段话时,张晖有些激动,他说,从汇添富成立开始,我们就在思考怎样可以长期、可复制地实现较好的业绩。他说,当时,分析来分析去,最后我们得出结论,必须要有清晰的理念,形成有效执行理念的团队,经过长期的努力,成为中国证券市场的“选股专家“。这几年来,我们也经历了痛苦,也有很多短期的压力,但是庆幸的是,我们都最终坚持下来了。
作为汇添富投资理念的“创作者”之一,张晖认为,投资理念必须要有清晰的逻辑,而且一定要贯彻到投资研究实践的全程。在他看来,投资的本质应当是依靠企业的成长获取长期收益,而不是靠股价短期波动中获取收益,这决定投资必须要从基本面分析出发,而后只有以基本面优秀的上市公司作为投资载体,在市场尚未充分认识到的时候介入,才能通过分享上市公司的长期增长成果以及其他投资者对上市公司投资价值的认同,从而为持有人创造最大的投资回报。
张晖颇为自豪地说,过去六年,汇添富发掘了一大批优秀的股票。例如中小企业板成立五年来,历经牛市熊市的考验,出现了两支真正的大牛股,即苏宁电器和华兰生物,这两只股票累计涨幅都有五十倍左右,而汇添富的团队在这两家公司上市不仅就已经买入、并且长期重仓耐心持有。
张晖谦虚地说,经过这六年市场起起伏伏的考验,既有过成功的佐证也有过“痛苦”的反思,而且“痛苦”经常是远远多于成功的快乐的。他说, “价值投资理念有其内核与外延。从核心来说,以基本面出发,作中长期的布局等基本原则是不会改变的,但从其外延来说,伴随着市场环境、宏观经济的变迁,中长期的市场主题和选股侧重点又一定会发生变化。”
这样的投资理念,映射到具体的组合构建上,则是“选股”的多维角度和复合筛选。张晖认为,真正的“牛股”,应当同时符合三个标准,即企业基本面良好、竞争优势突出、成长空间较大;投资品种能够符合市场主题,能够享受产业、政策、技术、经济结构调整等带来的长期巨大收益;同时投资估值合理,不会以过高的价格买入。”
正如其投资理念所述,“把握市场脉络”,但对市场主题的把握显然是最难的部分。 “投资主题是指的市场的中长期方向,是建立在宏观经济、市场环境、不同行业和风格资产的深入分析和判断上的,它是价值投资的一部分,这和追逐概念的主题投资是有区别的。”张晖强调说。他认为,建立在基本面基础上的股票分析,辅之以对特定时期宏观和阶段性市场特征的判断,再进行个股选择,是把握市场脉络的关键所在。
比如,从过去十年看,“中国制造”的崛起是中国经济的主要动力,因此在其中也蓬勃发展起来一大批制造业的牛股,而未来十年呢,中国经济特征是什么?比如产业行业的变迁,不同地区之间的转移等等,“这样的主线是我们关注的。”张晖说。
团队组建:竞争力是人的长期融合
人才,无疑居于资产管理业的核心地位。汇添富目前这支稳定、得力的投研团队可以说是张晖引以为豪的。
近60人的投研团队,已形成非常合理有效的配置格局。在研究上,各行业均实现了2~3人的人才梯队和深度覆盖,主力研究员的平均从业年限都超过4年,既有成熟人员的直接招聘,大部分则来自公司自2005年开始的应届毕业生内部培养。在投资上,基金经理团队较稳定,均是在研究岗位上有长期积累后再择优提拔。专户投资团队平均从业年限则长达10年,团队阵容在业内领先。此外,汇添富在海外投资上,也吸收了不少经验丰富、理念一致的团队成员,除了两位海外投资经验10年左右的QDII基金经理之外,还包括在海外投资研究有20余年经验的高潮生博士,在亚太地区投资实战经验丰富从业经历超过20年的方君明先生。
那么在行业普遍闹“投研人员荒”的时候,这支“豪华型”的投研团队是如何组建起来的呢?
在张晖看来,其中有三个重要的“关键决策”。
首要的一步,在于公司成立之初就制定的决策——“两条腿走路”的人才梯队培养思路。“当时,我们一方面引进行业最出色的研究人才作骨干,另外也从大学应届毕业生中直接培养。”张晖说,在公司初建时,这个决定对汇添富压力很大。但经历了3~4年的培养后,成长起来的研究员开始进入收获期,目前汇添富已经形成了人才内部良性循环。
第二,则是在选拔时注重理念一致,在培养中强调时间积累。“投资研究的交流能不能有效,一方面取决于理念是否相通,另一方面也需要时间的积累”。公司内部培养起来的人才在工作方法上已深度融入公司投资理念和风格。同时,在成熟人员的招聘上,也特别注重其对公司投资理念的认同度,以及在投资研究风格上是否统一。“而人是什么风格,投资推荐的特点是什么,只有长期相处才能知道。”张晖说。
另一个关键决策,则是高度注重人员融合。“人堆在那里有什么用,关键是任何人之间要交流、要融合。”这是张晖挂在嘴边上的话。
融合的关键在于流程,借助流程实现投资理念和风格在团队上的固化和持续。在这个环节上,研究出身的张晖把他的经验充分发挥。据悉,在汇添富公司里,研究员和基金经理的交流的“强制性交流环节”数不胜数,每日晨会,每周的行业研究例会和个股推介例会、投资决策会,还有各类重大主题的研究小组,并且由基金经理、专户投资经理和研究员交叉组成的团队。借此实现投资和研究的充分交流,实现不同观点的探讨交锋和借鉴,实现上下游关联行业间的互通有无,促进每一个投研人员的优势发挥,最大程度规避了信息封闭。在这个基础上,无论是对研究员还是对基金经理,公司针对研究转化投资和投资对研究的贡献都给予不同权重的考核。这样的合作模式的结果是,研究员和基金经理的紧密交流机制形成,投资和研究之间能形成快速反应和互动,效率大为提高,人才成长也非常迅速。
同时,还有一个不能忽视的就是,公司文化大大强化人员对流程的执行力。汇添富所倡导的“正直激情团队”的价值观和“尽最后1%的努力”的文化,已经潜移默化的扎根在每一位投研人员心中,比如,体现在研究上就是“做行业中最深度的研究”。因此,在汇添富,文化、人、流程形成了一种和谐的统一。
大资金管理:发挥均衡与集中的优势
回溯过去6年,对基金行业最大的挑战,莫过于市场的急剧变化和自身规模的高速扩张了。从2005年到2007年,整个市场内的基金团队都不得不面临着资产规模从几十亿扩张到几百上千亿的巨大考验,而当时间走到了2008年以后,市场也开始了急剧的动荡。
汇添富是如何应对这些考验并持续成长的呢?
“这两年的市场确实变化很大,挑战很大。”张晖沉思了会说,“对于应对市场变化,我们始终坚持的是两句话:市场永远是对的,但应有所为有所不为。”
市场永远是对的,意味着尊重市场、敬畏市场,对市场出现的新变化要敏感,决不能主观臆断,固步自封。有所为有所不为则是汇添富投资理念的核心之一,“不是涨了的行情都要去把握的,我们依然坚持从基本面出发,通过深入的研究追踪行业和上市公司的变化,然后去赚确定性的钱。” 张晖说。
而对于规模的持续扩大,张晖坦言,依靠团队作战是关键。“任何基金经理都有其管理规模的上限。面对资产规模的扩大,如果就此按照指数标准去进行标配,获得超额收益几乎是不可能的。汇添富的作法是,为大规模基金配置多位基金经理,让每人根据自己所负责的资产规模,去做选时和选股的权衡,在自上而下基调确定好后,通过个股的精选实现主动投资的回报。”
为了应对大资金管理的新时代,汇添富也在调整投资决策的过程,给基金经理更大的灵活操作空间,鼓励基金经理在大理念一致的前提下,发挥个性,独立决策。“投决会对未来的行业和热点主题配置方向提大的判断意见,但不要求基金经理强制执行。”
另一方面,要求大型基金的操作更好的贯彻“行业相对均衡,个股适度集中,适时动态调整”的投资风格,不搞行业赌博式的投资,不作高集中度的个股投资,运作更加稳健。从实践中看,汇添富的大规模基金的中长期业绩也在业内同行是名列前茅的。
面对未来:摒弃惯性思维,关注新机会
而面对未来,张晖和汇添富的投研团队,更多的在关注什么呢?
张晖认为,大的市场主题依然是他现在关注和思考的,如何驱动团队作更深入的行业研究也是。而这一切都需要冷静开放的思维,“人总是对最近的那次经验印象深刻,但是最近的经验往往错误的概率较高,因此,投资中要尽量摒弃惯性的思维,不能被短期的思维的影响,要真正做到冷静思考,沉着应对,一切从长期出发,才能做好投资“。
而同样,他认为对于行业和上市公司的前景,也不能以一成不变的思维去看待。“在2006年、2007年,市场更喜欢的是确定性的业绩,而在现在的市场环境中,世界和中国经济结构调整所带来的投资环境的变化需要高度关注。” 张晖说,“在世界和中国经济结构大调整中,将会出现一大批的几十倍、甚至上百倍的牛股。前瞻性地找到这些股票,是我未来的目标,也是汇添富基金团队的共同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