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瑜华
12月9日,天治基金急切的等待着证监会批文,过去数月,由于总经理缺位部分工作无法正常开展。
“当天,监管部门正式批复同意刘珀宏辞去总经理职务,原董事长赵玉彪转任总经理的申请,”消息人士透露。
据透露,10月27日,天治基金董事会已经批
准总经理刘珀宏的辞职,同意董事长赵玉彪任总经理。这场由投研风控程序引发,整整持续一年的高管混战,终于有了结论。年轻、满腔抱负的刘珀宏,卸下了最年轻总经理的头衔,旋即成为任职最短的基金公司总经理。遭遇干涉经营指责的董事长赵玉彪,转任总经理,更是开创了公募基金先河。
12月11日,天治基金发布公告,完成上述人士调整。
在即将告别2010年时,天治基金给2010年的基金业划上了一个大大的惊叹号。
密改投决会章程
辞别海富通基金公司,2010年1月22日,刘珀宏开始到天治基金熟悉环境。
他并不知悉的是,此前8天,天治基金公司的《投资决策委员会章程》被秘密修改,但凡出现“总经理”的字眼,被悄悄划去。
“这位年轻的新任总经理一开始就被定位于管市场。”有内部人士认为,从天治基金修改投研决策程序开始,新旧矛盾就已经形成。
天治基金前两任总经理,屈年增和祖煜,都曾位列投资决策委员会,并且是董事会成员。其中,屈年增在2004年5月20日就任总经理的同时当选为董事,而祖煜在2004年9月2日从副总经理被提拔为总经理,之后两个多月即11月24日进入董事会。
第三任总经理刘珀宏,既未进入投决会,也未进入董事会。
天治基金分管投研的常永涛,先于刘珀宏数月从申万巴黎辞职转投天治,负责管理天治的投资、研究、交易、产品和风控等五个部门。
“投资总监管理风控部门,这岂不是成了一个内循环,谈何风险控制。”业内人士的质疑,是刘珀宏首先面对的疑问。
据知情人士透露,常永涛要求刘珀宏给予一个“真空”的投资环境,但后者新官上任,进行了一系列的调整架构、流程再造举措。
低调进入天治,刘珀宏花了一个月熟悉情况后,在内部管理上开出猛药,最多的就是制度建设、流程化,一则合规,二则效率高。
比如,将交易部门改设到运营部下,单独成立风控部门,由督察长直接管理。
“交易部放到运营部下,一旦交易出现异常,不仅投资总监知道,运营总监获悉后向总经理汇报,更符合对交易风险的控制。”有人士这样分析刘珀宏的举措。
这触动了公司业已形成的格局。
据天治内部人士透露,刘珀宏与常永涛之间的对立,在公司内部早已不是秘密,矛盾激化到一方赞成,一方必反对的地步。
工作早已经无法开展。
争议焦点“常永涛”
在常永涛曾被调查一事披露后,据知情人士透露,常永涛的高管资格一直未批,而监管部门也对天治表示不要再报了,因为报了也不会批。
对于总经理刘珀宏来说,风险控制是第一位。
此时,董事长赵玉彪的立场非常关键。
据天治基金内部人士透露,投资总监常永涛一直都是直接向董事长汇报,二人合作更为默契。1992年,常永涛和赵玉彪同为上海交易所的“红马甲”。
在天治的业绩出现起色后,常永涛频频出镜。
常永涛到任天治后,显示出在投资管理上的能力。据上海财汇资讯的统计数据显示,2010年第一季度,天治的7只基金,除了债券型和货币式基金,其余5只基金在同类中排名基本都在前三分之一。
赵玉彪的观点是用人唯才,其对常永涛的评价是个性强,投资能力强。如果能为投资人创造效益,曾经的事情就不能成为制约人才的因素。
赵玉彪对记者强调,现在天治认真做业绩。
过去,天治的基金经理在圈内被称为“秀才”,公司调研没钱只好不出门,缺乏与同行的交流。业内人士称,天治基金经理的操作就像个人大户,常永涛等人的到来,与外界接触较多,让基金经理开阔了思路。
一位基金行业分析师告诉记者,常永涛的投资经验丰富,确实给天治带来了更加有效的方法,而且选了不少好股票,拿了不少小盘股。
但该分析师认为:“天治目前仍然没有做资产配置的系统性方法,在常规的投资方法上不成熟。”
赵玉彪的立场,让刘珀宏对投研的制衡,最后演变为公司最高层的矛盾。常永涛的曾经被查、目前天治的架构存疑,刘珀宏认为需要加强对投资的风控。
刘珀宏一直受熏陶的理念则是:“业绩可复制的前提是风险可控、内功扎实,基金公司要业绩和风控这两条腿走路。”
基金业的生存规则是,活得久,才能活得好。
同时,天治在基金经理的用人上显得捉襟见肘,待遇在业内属于中等偏下的水平,不仅缺基金经理,研究员也不多,以至于基金经理都要看行业。
对此,刘珀宏认为,在引进人才并且内部提拔的同时,天治要发展到几百亿的规模,量化投资是一个很合适的方向。
因此,在资源整合并向量化投资倾斜的同时,挖来某基金公司量化研究部负责人。
在天治7年无实际的业绩考核之后,刘珀宏的考核举措,亦让常永涛产生了不同的理解。
在刘珀宏与赵玉彪的这场较量中,初入天治的刘珀宏很快落于下风。据知情人士透露,很快,天治基金的经营决策多数绕过刘珀宏,后者只是在行使签字流程。
少帅的六个月
对风险无法控制,却要最终承担责任,辞职成为刘珀宏唯一的选择。
据透露,早在今年8月,刘珀宏就向天治基金董事会提出辞职,此时距离2010年4月27日天治基金公告刘珀宏担任总经理仅四个月。
刘珀宏在其任职期间所招聘的人,试用期结束后都没有签约。
据天治内部人士透露,原先被认为是常永涛阵线中的研究发展部副总监王成,也于近日提交了辞职报告。而研究部总监吴占峰、已离职的研究部副总监王成等,均为常永涛物色的人选。
天治基金高层坦言,刘珀宏来了之后,与天治的企业文化没有完全吻合,与队伍没有融合;在业绩好转的同时,市场没有做起来。
该人士向记者解释他理想中的董事长和总经理关系,最好的模式是总经理负责制,最要命的是两个人一起管。
天治要命的问题就出在两人一起管。
有人认为原因在于两人权责失衡,赵玉彪的理解是,根源是理念的冲突,文化的不和。
天治找来刘珀宏,希望通过市场化求变、求发展,后者当初毅然前往天治,希望干出一番成绩,觉得“天治的成功已经有了必然的基础”。
双方的初衷本来一致
上海财汇资讯的统计数据显示,从去年第四季度至今年第二季度,天治的规模从54亿多缩水到35亿多。相关人士透露,规模不增反缩水使得董事会对刘珀宏的作为不满意。
不过,知情人士表示,将规模缩水怪罪于刘珀宏有失公平。该人士透露,天治在去年年末找机构帮忙,冲了一下规模。
上海财汇资讯的统计数据显示,天治在2009年6月30日时的规模约为50.3亿,基金数量为6只;到2009年底,规模冲至54.7亿多,但到2010年第一季度,规模又直降10亿多,至约44亿。
刘珀宏私下对朋友透露,梦想把天治的规模做到几百亿。
其构建的蓝图是,上半年先发一个几亿规模的产品,下半年再发一只几十亿规模的产品,并且蓄势专户理财。如此,慢慢跟上市场的节奏,步入正轨。
入行基金业七年,刘珀宏自称“运气足够好”。
在海富通从助理分析师做起,直至总裁助理兼市场业务总监,深受海富通总裁田仁灿器重,田仁灿的评价是:“业务能力很强。”
“是一个做事的人。”海富通人士多数给予这样的评价。
在海富通任职期间,刘珀宏在投资、市场、产品等各条战线上历练过。或许,独缺了总经理的经历,让他面对天治的邀请时,迅速决定。
“未做好充分准备”,年轻的刘珀宏不得不为此交学费。
当刘珀宏带着一套在海富通合资公司所熏陶的理念,来到颇具国企色彩的天治;当陆家嘴金融区的西装文化,遭遇浦西居民区的T恤文化,两者的矛盾就直接体现在对业绩和风控的理解上,对人的理解上。
赵玉彪转任总经理
“按照常规,赵玉彪应该先辞去董事长职务,再行批准总经理职务,监管部门出于加快审批程序,维持公司稳定的角度,直接批复赵玉彪的转任。”知情人士表示。
赵玉彪亲自任总经理,增加了外界的种种猜测。
“我们很坦荡。”对于记者的提问,赵玉彪回答很干脆。
过去一年,天治基金不缺乏关注。2010年9月,一篇关于董事长赵玉彪干涉投资的报道将其推到风口浪尖,报道直指董事长干涉投资。
赵玉彪,近二十年证券行业从业经验。历任吉林信托上海证券业务部交易部经理,吉林省信托上海洪山路证券营业部经理兼驻上海证券交易所出市代表,上海金路达投资管理有限公司总经理。天治筹备创建之时就参与其中,并且担任董事长至今。
面对干涉经营以及所谓“吉林帮”统治天治的指责,赵玉彪对记者解释称,公司一线业务部门没有一个吉林人,即便是股东派来的人,其薪酬都只有通过市场化招聘而来的高管的一半。
天治的前三任总经理屈年增、祖煜和刘珀宏,均为市场化招聘。但天治内部员工透露,财务、风控等核心管理层,都是股东的自己人。
“从性格来说,赵玉彪是比较愿意放手,并不干涉经营,外界可能对于他有些误解。”天治内部人士透露。
赵玉彪也表示:“此前参加投研会议时只听不发言,没有向基金经理讲过趋势,也不会向基金经理推荐股票。在董事长这个位置上,没有干涉过经营”。
业内人士评价赵玉彪:“有能力,但对天治的发展思路不清。”
发展7年,天治的成绩单难说满意。目前,天治的规模在60家基金公司中几近垫底。
赵玉彪表示,这么多年“没有离开天治,就是要争口气。给我机会,还是想把天治做起来”。
机会来了,这次赵玉彪能够为过去7年证明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