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王珏 发自上海
上海滩基金业2010年似乎流年不利,人事地震仍在持续。12月18日,中海基金公告称,经该公司第二届董事会第三十三次会议审议通过,同意储晓明先生辞去公司董事长职务。这已经是2010年以来,中海基金的第五次人事变更。
据Wind数据统计
显示,2010年上半年基金公司公告基金经理变更共有148起,上海发生共71起差不多占了一半。中海基金是2010年人事变更频繁的代表。据业内人士分析,“对于一个基金公司来说人员变动越频繁,就说明这个基金公司来自业绩方面的压力也越大。”“这次人事动荡大多数非主动离职,可能主要来自股东方的压力。”业内人士称,中海基金的股东中海信托实力非常强,也给予中海基金很多支持。中海基金的专户一对一业务主要受益于中海集团的规模大。中海基金的业绩一直未有起色,股东方当然会表示不满。
人事变动频繁
2006年7月,在股市几乎是最低迷时,中国海洋石油总公司旗下中海信托抄底在亏损泥潭中挣扎的国联基金,取得46.9%的股份成为第一大股东,国联基金随即更名中海基金。2008年11月,法国爱德蒙得洛希尔银行受让中海基金15.385%股权。原大股东国联证券则持股37.69%。
中海信托总经理储晓明则兼任中海基金董事长。而中海信托年仅33岁的副总康伟则出任中海基金总经理,同时康伟也成为当时最年轻的基金公司总经理,一时间传为佳话。三年如白驹过隙。中海信托入主这三年来,中海基金管理规模从7亿扩展到199亿。
然而好景不长,2009年9月,康伟低调离开中海基金重回中海信托。对于他的离开业界并未有过多的评论。或许中海基金的总经理调整,对于中海油这样的大型国有企业来说,仅仅也只是高层间的轮换。
此后不久,现任总经理陈浩鸣走马上任。他入主中海基金不久,便开始着手对投研部门,特别是基金经理全方位“换血”。中海基金高层的变动更是让人目不暇接。2010年6月7日,中海基金分管市场的公司副总经理方培池离任。随后2010年4月,中海基金副总经理顾建国离任。
此外有媒体报道称,分管投研的现任副总经理李延刚意欲另寻他处。上述媒体称,就在此前后,公司投研中心副总经理、投资总监朱晓明,专户部投资总监和交易部的相关负责人先后离职变动。
此番董事长储晓明离开中海基金,去处早已可见端倪。2010年12月21日,申银万国(香港)有限公司(下称“申万证券”)发布公告称,冯国荣因届退休年龄,辞任执行董事及董事局主席,12月20日起生效,而储晓明获委任为执行董事及董事局主席。申万证券公告称,储晓明自2010年10月起获委任为申银万国主要股东申银万国证券之董事、副董事长及代总裁。
储晓明现年48岁,2003年9月至2010年10月于中海信托任总经理。香港大学工商管理硕士。现任申银万国证券总经理,党委书记。历任工商银行评估部处长、风险管理部副总经理级干部,中海石油财务公司副总经理,中海信托常务副总经理,中海信托总经理兼中海基金董事长。
投研高层动荡
2009年9月,随着号称“最年轻基金公司总经理”康伟的离去,陈浩鸣正式上任。作为中海系老人的陈浩鸣,同样来自中海基金第一大股东中海信托,曾任职副总经理。在中海油集团下多个金融机构任职,并曾担任招商银行监事一职。
储晓明的出走在中海基金内部,引发了极大的震荡。“业绩可能是主要的引爆点。”一位业内人士透露说,从2004年成立以来,中海基金到目前为止只有8只基金,而且业绩表现一般,8只基金中有4只也就是一半在1元净值之下,这样的成绩显然难以直面股东,令人满意。
“2009年底上任之初,陈浩鸣较低调,熟悉完业务之后,开始实施自己的想法,主要表现就是对投研部门尤其基金经理的调整上。”一位内部人士透露说。2010年以来,中海基金已经先后有三位基金经理离职。
2010年3月3日,中海蓝筹灵活配置基金经理杨大力和中海稳健收益基金经理欧阳凯同时离任,5月5日,中海能源策略基金经理施恒新离职。此外有媒体称,中海基金专户投资总监魏延军也已递交辞职报告,或将转投私募,如果消息属实,他将是2010年以来中海基金离职的第四位基金经理。
知情人士称,康伟在中海基金任职三年,培养了不少嫡系的投研队伍。“而在陈浩鸣上任之后,对于之前的投研团队并不算满意,当然要按照自己的投资理念搭建投研队伍。”
“陈浩鸣上任之后,对公司的整个制度上重新梳理和制定。”中海基金内部人士称,对于大的思路他们也不是很清楚,而在具体的制度、考核和财务等方面,则规定得比较细。比如在投研人员的考核制度上,将更加强调薪酬和业绩挂钩,还制定了详细的方案。
在吕晓峰到来之前,陈浩鸣也从其他基金公司等陆续引入了一些人才,比如引入长信基金研究总监骆泽彬,以加强其投研队伍。这对李延刚来说似乎有些小小的尴尬。“吕晓峰显然是要被委以重任的,他过来后对李延刚在投研的控制力、甚至职位上都造成了直接的威胁。”接近中海基金的一位人士分析。“从投研到市场,从基金经理到副总级别,一个业绩并不算太好的基金公司,如此大规模的换血是非常少见的。”
业绩表现堪忧
对于实力本身就不算雄厚的中海基金来说,其投研核心人员短期内如此迅速的更替,是否会对公司的业绩造成影响?
截至2010年上半年的统计显示,中海基金管理的基金规模仅有145.65亿元,比之2009年底的204.77亿元缩水幅度达到28.87%。 2010年中海基金只发行了两只新基金,一只是上证50指数增强型基金,另一只是12月才发行的中海环保新能源主题灵活配置混合型证券投资基金。
究竟是什么使中海基金投研核心人员短期内如此迅速的更替?有媒体曾报道称,中海基金经理年固定工资多在40万左右,高的也只有70万左右,加上年终奖金,全年收入在100万浮动。由于人员变动频繁,信息滞后等原因,投资者所看到的基金经理,可能并非实际管理者,“是谁操作只有公司投研内部人才知道,我们的工资在业内算低的,基金经理年收入不过百万元左右。”一位离职的前中海基金公司基金经理抱怨说。
根据银河证券基金研究中心统计的数据显示,中海基金旗下的中海优质成长、中海能源策略以及中海分红增利在同类基金中排名都较靠后,如中海优质成长在 40只可比基金中排名22位,仅有李延刚亲自管理的中海量化策略排名比较靠前,在150多只可比基金中排名34,亏损幅度为14.13%。
上述基金界人士表示,一般好一点的基金公司,基金经理的工资固定部分在100万以上。基金经理的离职一般分为主动辞职和被动辞职,主动离职是因为薪酬待遇问题,被动辞职一般都是因为业绩不好。”
“现在人员变动这么厉害,说明中海基金本身就存在很多问题,今天他们旗下的几只基金的业绩都不甚理想也说明了这个问题。”一位接近中海基金的上海基金界人士对时代周报记者表示。
“陈浩鸣上任将近一年,公司投研业绩还没有明显变化,如何治理人员频繁更替以及投研乱局,是他首先要直面的重要问题。”分析人士称,具体反映到基金投资上,则显得名不副实。中海能源策略是一只主要投资能源相关行业的基金,但是在最新公布的二季度报中,却很少见到能源相关企业的踪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