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阳光私募基金经历了史上发展最快的一年,单年发行的非结构化阳光私募就有307只,接近于此前已成立非结构化阳光私募的总和,众多私募借助着以往优秀业绩的东风,在2010年大幅扩张。然而,规模的扩大也使得投资者担心私募不得不面对“成长的烦恼”。
到底
有多少私募在扩张后整体业绩大不如前?好买基金研究中心统计了2010年以来发行产品数量最多的私募基金公司以及他们在2010年扩张前后的业绩情况。2010年以来发行产品数量超过4只的私募 | ||||||
公司名称 |
2010年以来 新发产品数 |
2010年之前 产品数 |
2010年之前业绩 |
2010年以来业绩 | ||
平均收益率 |
排名分位 |
平均收益率 |
排名分位 | |||
新价值 |
23 |
6 |
24.19% |
74% |
0.44% |
47% |
尚雅 |
15 |
7 |
50.46% |
91% |
14.20% |
87% |
瀚信 |
12 |
0 |
-- |
-- |
-7.47% |
17% |
朱雀 |
12 |
13 |
44.98% |
89% |
5.19% |
72% |
汇利 |
8 |
4 |
51.60% |
79% |
3.62% |
62% |
源乐晟 |
8 |
1 |
108.15% |
98% |
17.74% |
89% |
淡水泉 |
7 |
11 |
67.81% |
98% |
0.28% |
47% |
中睿合银 |
7 |
4 |
94.77% |
92% |
20.03% |
91% |
财富成长 |
6 |
0 |
-- |
-- |
6.98% |
61% |
从容 |
6 |
11 |
40.35% |
85% |
-4.72% |
26% |
鼎锋 |
6 |
1 |
73.43% |
68% |
11.95% |
83% |
智德 |
6 |
3 |
58.45% |
84% |
7.95% |
77% |
六禾 |
5 |
2 |
11.29% |
52% |
16.43% |
89% |
远策 |
5 |
4 |
4.75% |
31% |
3.90% |
66% |
泽熙 |
5 |
0 |
-- |
-- |
58.98% |
99% |
展博 |
5 |
1 |
33.65% |
95% |
34.80% |
98% |
鸿道 |
4 |
0 |
-- |
-- |
11.57% |
87% |
和聚 |
4 |
1 |
21.63% |
78% |
23.41% |
94% |
数据来源:好买基金研究中心。数据截止2011年2月15日。排名分位指该基金收益超越同期其他基金的比例,值越大,排名越靠前。2010年之前业绩为私募基金成立以来至2009年12月31日的平均业绩。
这些私募公司最受投资者青睐的原因主要在于其良好的业绩,他们在2010年大幅扩张之前,旗下的产品平均业绩大都位于前1/3,部分更是达到了前1/20的水平。这些私募中,有的在2009年牛市中业绩爆发增长、一战成名,如新价值、尚雅等;有的已经拥有优秀的长期可考业绩,如朱雀、源乐晟、淡水泉等;有的以稳健的投资风格和良好的风控著称,如智德、展博等;有的私募则因为其核心人物曾在公募、其它私募、券商时拥有骄人业绩而继续赢得投资者的青睐,如鸿道、财富成长等。
虽然这些私募基金拥有光辉的历史业绩,但是在规模扩张后,其表现却大不相同。在2010年发行产品在4只以上,且第一只产品成立于2010年之前的14家私募基金中,有5家业绩排名出现了较大的下降;4家下降幅度很小,其中尚雅、源乐晟、中睿合银2010年以来的业绩仍保持在前15%的水平;另外有5家私募基金业绩排名在2010年扩张期出现了上升,它们是鼎锋、六禾、远策、展博、和聚。可以看到的是,这些业绩排名小幅下降或者上升的私募,除尚雅之外都是中小型私募,尽管经历了2010年高速发展,他们的规模仍然和同行中的大型私募有一定的差距。在触及管理规模的瓶颈之前,这些私募的业绩仍然具备较强的竞争力和持续能力。
2010年扩张前后业绩排名对比
数据来源:好买基金研究中心。数据截止2011年2月15日。排名分位指该基金收益超越同期其他基金的比例,值越大,排名越靠前。
这些私募业绩排名上升的原因首先可以归结为市场环境。一些基金业绩排名更依赖于市场行情,规模因素对其业绩影响远远不及市场环境因素。这样的基金如鼎锋和远策,鼎锋和远策的投资风格都属稳健,不求大幅跑赢市场,而是追求每年稳定的绝对收益。其首只产品分别成立于2008年底和2009年中,都是相对的市场低点,在成立后的牛市中都跑输市场,使得他们在2010年之前的排名相对较低。而进入2010年震荡向下的市场后,他们稳健的风格则体现出优势,业绩均上升到前1/3。
其次,私募投研实力的增强也帮助其减小规模扩大带来的影响。相比较2010年之前只有一两名基金经理而言,许多私募基金在扩张后都采取多基金经理制,告别过去由单一核心人物做主的方式;研究人员的人数、实力以及研究覆盖面也更多更全。这类基金如尚雅、六禾、鼎锋,尚雅目前有石波、常昊两位基金经理,六禾目前有夏晓辉、沈程翔两位基金经理,鼎锋基金经理更是达到4位。
再次,一些私募扩张后的规模仍未超过基金经理管理能力范围,使得规模因素对其业绩影响微乎其微。这类基金如源乐晟、展博、和聚等。源乐晟的基金经理曾晓洁曾在中国人寿担任资金管理工作,拥有大资金的管理经验和实力,尽管在2010年发行了8只阳光私募产品,但是源乐晟的管理规模整体并不大,更远远不及其在险资时的管理规模。而另外两家展博、和聚是仅有的2010年扩张后业绩排名处于前10%的私募,展博、和聚在2010年以来均发行了4只以上新产品,其整体管理规模均在5亿元左右,仍然属于小型私募基金,规模的扩大还不足以影响其正常操作。
根据2010年以来的情况,私募规模的扩大与业绩下滑并没有明显联系。相反,对于一些私募基金来说,适度的规模扩张反而促成了私募实力的壮大。在扩张规模的同时,只要能合理安排扩张的节奏,增强投研实力、采用更科学规范的投资流程,不仅能保持较好的业绩,而且强大的实力也为其长跑中胜出增添了更为坚实的后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