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中,在华夏基金共事了5年的朱爱国、刘西铭、崔海亮,做了一个大胆的决定。辞去已经游刃有余、待遇颇丰的职位,共同创业,成立上海执耳投资管理有限公司,融入了私募基金管理的行列中。曾在西安阳森工作四年、华夏基金工作六年的朱爱国担任投资总监,一直在华夏
做基金销售的刘西铭担任风控总监、投资经理,曾担任过组合经理的崔海亮担任公司的研究主管。
三个均为79年出生的同龄人,凭着在职业生涯的第一个十年中积累的人脉和朋友圈子的信任,成功的发出两期成品:执耳东风一期(1亿人民币)和执耳医药(5000万人民币)。执耳实施基金团队管理制,两期产品均由朱爱国和刘西铭共同管理。 “三个人,虽然各有特点,但长期共事,对彼此的优缺点认识的比较清楚,形成互补,互相提醒,不容易摔跟头”刘西铭说。
与市场上已经存在的各种形态的私募不同,他们都来自业内声誉显隆的华夏基金,虽然并未在公募担任过基金经理,但对投资从来都不陌生。练功靠日积月累的学习,职业运动员和业余选手的区别就是通过长时间锻炼、大量重复的针对弱点的训练而得到的肌肉记忆。朱爱国认为,一个好的投资经理具备三点特性:有知识、有经验和好的个性。知识主要来源于学习,每天都有大量上市公司的公告、报告以及行业的发展信息需要掌握,如果没有勤奋的学习,知识这点就输掉了;经验主要来自阅历,是否经历过经济周期和牛熊市对判断市场至关重要;另外性格不宜冲动。而这些对于执耳一腔抱负的三个年轻人来说,前方是一片充满想象的创业乐园。
但不论是一个明星基金经理还是一个行业初入者,能够开创个人的投资事业,归根结底在于时代赋予了这样一个机会。三个年轻人对自己正在从事的工作抱着矢志不移的信念,以至于几乎把自己所有的财产和都投入到执耳的信托产品中,与投资者完全捆绑在一起。这一点就像罗马拱门的建造者在古罗马时期,当拱门建成之日起,建造者就站在拱门下面。如果拱门倒塌,建造者是第一个知道的。这是众多罗马拱门数千年屹立不倒的重要原因。
热情和勇气使得事业有一个良好的开端,罗马拱门可以不倒,但在变幻无常的市场面前仅有热情和勇气是远远不够的。对于这一点,三个年轻人有着清醒的自知,面对强手如林的私募竞争对手们,他们偏好成长股投资,坚持中长线动态持有的策略。
他们长期最看好医药行业,医药企业的增长和估值一般都比较稳定,但医药股在2010年是处在风口浪尖上的热点板块,有些偏贵。2011年开年一些医药股跌近30%,现在持有更有价值。但执耳并不急于一时,行业其实现在离天花板还比较远。未来随着国家对医保投入加大和社会进入老龄化,医药行业走向确定向上。要做的是跟随医药行业的长期增长,买的时候不会冲动,卖的时候也会谨慎。
他们最喜欢的公司是“幸运且优秀”的企业。那些处在上升行业中,企业管理者能力强,技术壁垒;或者说是那些投资回报率高、资本开支不大的,所谓“吃的少干的多”的企业。“从体制上看,改革开放三十年以来在各个行业形成了一批有竞争力的民营公司,他们做事主动,机制灵活,我们希望和这样的股东站在一起。所以小盘成长股是我们比较偏爱的”朱爱国说。
而做基金销售工作出身的刘西铭,对市场不同渠道可能带来的不同类型的投资者了然于心。选择什么样的投资人,往往也会对一个公司投资风格的形成带来成很大影响。“通过券商、银行渠道发行带来的投资人,往往只看重管理人的过往业绩,甚至是短期的业绩。大部分客户并不知道或者说不关心你的目标、风格是什么,反过来投资经理也不知道客户的风险承受能力、收益预期是什么。这种资金,能赚钱是规模,不赚钱就是炸弹。”所以执耳投资从一开始就有针对性的进行选择客户,刘西铭说,“这可能让我们少掉了很多客户,但对我们不了解、不信任的客户,通常留不住,带来的潜在损失也可能是远大于收益的。一旦亏了钱,安抚这类客户所花的时间和精力是几倍于正常的沟通和交流的,会影响给别人创造收益,这样对其他客户不公平,也是不负责任的。所以我们希望能和投资人建立长期紧密的关系,日久生情。大家最终能在财富的道路上一起长久的走下去,积累起一个"大雪球"。”
而2011年,可能比2010年需要更多耐心,更加勤快。
对话基金经理:再看消费、医药股
问:又是布局一年的时候,你怎么看2011年?
朱爱国、刘西铭:我们对市场抱着平淡的看法,过去10年指数的平均收益大约4%到5%,过去5年指数平均收益大约20%,不应对指数涨幅期望过高。但随着上市公司越来越多,提供了更多的机会。2011年需要更多耐心,更加勤快。
问:你们有一只医药基金,特别看好这个行业?
朱爱国、刘西铭:我们长期最看好医药行业。这个行业的资本开支较小,内生和外延增长空间大,产品利润率高,公司有自己的专利、技术门槛和客户关系门槛,竞争对手需要花费大量时间和金钱才能参与竞争,很多公司都是有活力的民营机制,具备这样特点的行业不多,所以医药行业值得长期投资,过去5到10年夜获得了很好的收益。每个行业都有自己的生命周期,未来五年我觉得问题都不大。执耳医药这期产品也可以投资其他行业,但是投资医药方面的比例要占有效仓位百分之五十以上,比如八十的仓位,医药股要占到四十以上,医药股是一个很好的标杆。
问:虽然近期医药股有所回落,但还是不便宜吧?
朱爱国、刘西铭:医药企业的增长和估值一般都比较稳定,所以医药股投资也应该是比较寂寞的。2010年医药股是在风口浪尖上了,所以显得贵了。我们是想享受医药行业的长期增长,所以不急在一时,买的时候不会冲动,卖的时候也会谨慎。最近医药股跌了一些,持有会有价值。股票价格短期主要是受市场情绪影响。行业其实现在离天花板还比较远。因为大市值的医药公司现在就没有,增长空间还比较大。在美国,一个药就可以卖到100亿美元,现在国内都没有到100亿人民币的,所以这个空间还很大。从市值看,国外大公司有500亿美元,小的20-30亿美元;除了看市值,还要看销售收入,其实过去十年是投资拉动增长,像
中联重科、
三一重工、
徐工机械,产销值年复合到30%左右,这样的产销可以排到全世界前二十甚至前十五,企业股价和市值都增长了几十倍。未来随着国家对医保投入加大和社会进入老龄化,医药行业走向确定向上。前景虽然美好,但走每一步还是要谨慎。
问:具体什么样的公司是你们偏爱的?
朱爱国、刘西铭:选幸运且优秀的企业。处于上升的行业中,赚钱不怎么费力,并且企业管理者能力强。任何企业都有自己的生命周期,优秀的管理层和幸运的行业会让企业的青春更长久一些。具体上选择上是那些投资回报率高、资本开支不大的,所谓“吃的少干的多”的企业。从体制上看,改革开放三十年以来在各个行业形成了一批有竞争力的民营公司,他们做事主动,机制灵活,我们希望和这样的股东站在一起。所以小盘成长股是我们比较偏爱的。
问:都说2011看蓝筹,你们如何看金融和地产的走向?
朱爱国、刘西铭:有些非常大的蓝筹股,公司有几十万人,机制体制也缺乏活力,即使行业机会来了也不是最受益的公司,这样的蓝筹股长期难以获得像样的收益,即使脉冲式的上涨也难以持续。
从自身来讲,我们对地产持观望态度,因为房产这些年尤其是近两年独立于其他资产大幅上涨,这就具备了调整的基础;金融也不太可能产生超额收益。金融包括银行、保险和券商三块。券商已经进入完全竞争时代,没看到谁能经过通过差异化经营杀出来,大家赚的都是辛苦钱;目前来看,它不算是一个幸运的行业。银行从大方面来看,是宏观经济的整体表征,是所有行业的加权集合,主要利润还是来源于放贷,不太可能超越平均,超过也只能是短时期现象,而且银行股的供给量太大,两三年就一次大的再融资,老投资人的股份不断被稀释,再加上监管层对银行的资本金约束增大,单个银行想超越同行比较困难;保险股比银行和券商稍好,但金融行业总体是依靠资本开支推动利润增长的,属于吃得多干得多的行业。整个金融板块“两坏一好”的话,整体偏中性。
问:比较看好除医药外的什么行业?
朱爱国、刘西铭:我们倾向于资本开支小,增长平稳较快的行业。看好食品、白酒、服装家纺和高端制造。这些企业有些共同特性:够幸运,符合产业结构调整趋势。要么有技术门槛,要么有管理门槛,赚钱更容易。所以这些行业的毛利率、净利率都远远高过水泥、钢铁、造纸等很多基本制造业。
问:去年一轮涨幅消费本身已不大便宜,但最近两个月跌近30%,怎么看消费这个领域?
朱爱国、刘西铭:我们还是长期看好,毕竟经济、产业发展的趋势是没有变的。原来估值偏高,现在调整30%下来,相对合理。投资人对消费类股票的看法其实并不是高度一致的。大部分投资者是跟着市场走的,上涨的时候看好,盘整的时候担心,下跌的时候不看好,如果消费连跌一个月,很多人就不再看好。比方说有色,煤炭眉飞色舞的时候,大家就不提消费了,还是有那么一批人行动上是摇摆的。并不是大家都那么坚定地看好消费。而且很多消费股的收益是要靠时间磨的,很多人也不愿意这么等待。比如有人下半年才买白酒股,觉得上半年白等没意思。
问:持股集中么?
朱爱国、刘西铭:不会过分的集中。因为投资本身是一个概率事件,不能把投资的成功压注在某一个行业或企业上。我们需要的是好的命中率而不仅是某次投资赢得漂亮。但是过分的分散就变成了一个指数基金,也没有意义,10-20只之间,主要看企业。好的企业管理层能够不断兑现承诺,我们会给予更多的信任,体现在投资比例上,如果企业有待观察的话,我们也会有相应的标准和投资比例。
问:你们交易频繁么?
朱爱国、刘西铭:换手率不高。
问:现在仓位重吗?
朱爱国、刘西铭:现在大约七八成仓位。我们希望长期保持一些现金等待大机会出现。仓位极端的高和低都会给人带来很大压力,而在巨大压力下又很难做出正确的决策,所以我们在仓位上希望留有余地。
问:怎么控制净值风险呢?
朱爱国、刘西铭:一般投资人的心态是,组合从一元钱起,跌到0.95元的时候他没多大感觉,跌到0.9元也没关系,还会鼓励你大胆做。跌到0.85元,会咨询身边朋友,看这个市场怎么了,心里已经开始参与其中。如果跌到0.85元以下,可能就要求赎回了。对投资人的心态我们了解的比较清楚,所以管理组合的时候都会留有余地,轻易不会满仓,会留有一定弹性仓位和回旋余地。另外我们主观也倾向这样,毕竟投资是个概率,没有绝对的事情。我们选股偏重成长股,不轻易止盈;我们自认为在大概率上能选出在未来3年上涨两三倍的股票,如果赚20%就走,是赚不了大钱的。但是我们会止损。
问:多少会止损?
朱爱国、刘西铭:要看组合,也要看投资人,包括公司发展阶段。结构化的产品肯定是有明确的止损要求的。非结构化的产品,要考虑投资人的承受能力,投资人总会拿同期市场上最好的产品跟你比,但谁也不能保证投资业绩一直是最优的,业绩不好的时候就要加强和投资人的沟通。
问:对自己的中长期投资目标是什么?
朱爱国、刘西铭:超越平均,长期处在同行前三分之一的水平。实在来讲,我们唯一的投资目标还是稳定的创造正回报赚钱。对于投资人来讲,少赚了之后还有合作机会,赔钱了之后就不太可能继续合作了。
问:你们的投资风格在哪一个市场,牛市、熊市还是震荡市表现的更好?
朱爱国、刘西铭: 牛市和熊市对于资产管理者本身都不是好事。牛市指数本来跑的就够快,大家都不需要努力,投资人不需要管理人也可以做的不错。熊市大家都是赔钱,投资人就远离这个市场了。所幸,股票市场并不是长久的牛市或熊市,大部分时间是平稳的波动市场,这对资产管理人还是有足够发挥空间的。
作者:钱琪
(责任编辑:王旻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