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阳光私募规模的迅速扩张,行业的竞争也进一步加剧。今年以来,阳光私募产品的业绩分化更加明显,而业绩的“不给力”也给初显灿烂的行业带来了一丝阴影。W ind统计显示,截至记者发稿时,纳入统计范畴的1231只阳光私募产品中,约530只今年以来的回报率为负,约占总体的43.05%;此外,有约334只阳光私募产品的累积单位净值低于最初发行面值。相较于去年年底1128只产品仅189只负回报的比率(16.76%),扩大了26.29个百分点(2.57倍)。
今年以来,规模突破千亿的阳光私募业绩并不十分理想。据好买基金研究中心的最新统计数据显示,刚刚过去的2月份,私募基金的平均收益率为3 .96%,公募偏股型基金为5 .50%,且从近3个月、近6个月、近12个月以及近2年的收益比较来看,私募在各个阶段的业绩表现均弱于公募偏股型基金。这与自去年以来的整个私募行业的红火景象形成了鲜明对比。
对此,分析人士认为私募基金追求绝对收益,操作策略上不同于公募基金,这就使得私募中一些“精选—买入—持有型”的明星产品可能就会表现不佳。华泰联合基金研究员冶小梅表示,今年以来的行情风格轮换比较快,公募基金配置型的组合业绩要好于私募基金偏执型的组合,像表现较好的周期股,公募基金对这部分资产的配置要优于私募基金“不过或许到今年底,大家又会对这些目前亏损的基金刮目相看,提醒大家回味一下2008年底坚守自己原则的阳光私募第一人赵丹阳的清盘事件。”她表示。
迅速扩张下的私募分化在进一步加剧。据朝阳永续统计,截至2月28日,共计有7只阳光私募产品清盘,其中新东风成长、紫晶石系列(宬隆)两只产品为非结构化的产品非正常“死亡”。从累计净值统计来看,鑫鹏1期净值换算后仅为0 .3598元,稳健增值1号(延期)和黄金组合1期2号的净值也仅在0.4元附近。
业内人士介绍说,一般来说私募清盘有三种情况,其一是存续期满宣布清盘;其二是产品单位净值跌破止损线;其三是规模过低触发清盘条款。此外,还有私募基金人士指出,有一些私募清盘老产品是为了发行新产品,为减小应付出的账户成本,私募公司选择将一些资金管理规模不大、收益不太理想的老产品清盘,利用老产品的证券信托账户重新发行新产品。“这种少数‘潜规则’导致清盘的说法,也是有可能的。”一位分析人士表示。
从发行产品数量超过20只的公司具体产品来看,各家阳光私募的管理能力也在一定程度上显现出了分化。发行34只产品排名首位的上海尚雅投资管理有限公司,纳入统计的22只产品,有16只今年以来的回报率为负,且全部产品中有约9只累计净值低于面值;上海朱雀投资发展中心发行的31只私募产品中也有超过20只今年以来为负收益;相比之下,拥有22只产品的淡水泉(北京)投资管理有限公司和拥有20只产品的深圳市武当资产管理有限公司今年以来的收益率均为正。
“业绩的分化是自然的,尤其这种震荡市里,行业竞争加剧也是自然的,因为产品数目足够多了,大家的选择标的也就多了,私募若想吸引投资者必须有更多投资思路和投资风格。未来的阳光私募的竞争格局应该和公募目前的状况相似,有那么几家私募通过好的机制网聚到优秀的人才会持续胜出,但同时会有一些基金会垂死挣扎。”冶小梅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