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狐网站
基金频道-提供基金净值和行情资讯的基金门户 > 基金产品 > 私募基金 > 私募动态

私募联姻银行 渠道围城或引业绩危机

来源:中证网
2011年04月02日09:42

  大概是从某银行将10亿元巨资交给上海某大型私募打理开始,银行高端理财开始陆续与阳光私募联姻,各大银行的私人银行成了阳光私募募集资金的主要渠道。业内人士坦言,只要搞定银行,就能在私募圈立足。

  然而,随着众多私募涌向银行,银行渠道逐渐掌握话语权。对阳光私募的要求不断提高,一些时候甚至会干涉私募经理人的言行。为此,一些已经跟银行合作的私募甚为苦恼。更为纠结的是,这个市场上能够随时随地赚钱的人少之又少。若某个时段业绩差,私募经理人还要承受银行的责难,产品的业绩也因此受到影响。

  渠道引发生态变局

  最近一份传说中出自银行的私募“白名单”让少部分私募窃喜不已,却让大部分私募极为担心。

  坊间流传,这份“白名单”是银行对私募长程跟踪观察后,通过综合打分选定的,只有进入这份白名单的私募才允许与银行联手推出阳光私募信托产品或TOT产品。据业内银行人士说,目前只有6家阳光私募被挑选出来进行合作,包括重阳、景林、合赢、武当、金中和朱雀。近两年冒出来的尚雅、新价值、世通等未在其列,而作风稳健的老牌私募星石也未入他们的法眼。

  这种做法引起了很多业内人士的担心。他们认为,银行渠道非常强大,如果按照圈定的“白名单”配置资金,名单中的阳光私募将会做到现在一些公募基金的规模。而名单外的私募则很可能难再有快速扩张的机会。这不利于整个私募行业的发展。

  有业内人士表示,目前该公司通过银行渠道发行的产品比例不到20%,公司要想快速扩大规模,必须考虑与银行方面的合作,一旦四大行推出“私募白名单”,尽管仍然有机会通过银行发行产品,但发行的时间要排在这些名单上的私募之后,排队时间至少半年以上。

  “若银行把机会让给了小部分人,那可能就意味着银行开始扶植隶属于自己的理财团队。在这个生态圈里,银行掌握着话语权,与他们合作的私募中,相当一部分自主权并不充分。但银行这种做法是否符合中国资本市场的发展方向,值得好好考虑。”一位私募说。

  并非所有私募都领情

  业内有句老话说得好,规模是业绩的杀手。从上述所谓“白名单”可以看出,能够进入银行渠道销售的阳光私募其实多为最出名的那几家,比如重阳、武当、朱雀等。但这些尖子生未必保证全部成绩出众。从过往表现看,这些私募大多数在产品成立初期表现不错,但随着规模扩大,很难做到齐头并进,有的甚至做得比较差。某私募高层人士表示,在银行渠道销售的阳光私募产品,40%表现还可以,60%表现不好或一般。很多时候,阳光私募产品甚至长期表现低迷。

  另外一方面,银行虽然圈地“白名单”,但也得让被圈进去的私募接受。某业绩不错的大型私募在接受记者采访时直言,跟银行做理财压力比跟普通投资者做更大,他们甚至会干涉你平时的言行,业绩稍有下滑就会打电话质问,有时候甚至要求基金经理出面道歉。“我们也是有身份的人,而且这个市场并不是每时每刻都有钱赚,私人银行那些人大多数是证券市场门外汉,很难理解我们的投资理念,这里面有较深的矛盾。有时候,有钱我也不愿意再接,钱多了并不是好事,我要对老客户负责,对我的品牌负责。”他说。

  其实,有这种想法的阳光私募不在少数。其中不少人是从公募做过大资金出来的,在资金配置上已经没有太多要求。所以,目前银行能够给的钱,对他们来说并没有多大吸引力。而且很多人出来做私募,本来就是为了自由,为了摆脱公募基金的种种束缚,践行自己的投资理念。现在与银行合作,仿佛旧日重现,他们心里自然“不爽”。分析人士认为,在这种情况下,银行更难保证其理财产品的收益率。

  围城内外的风险

  城里的人过得并不舒坦,城外的人却削尖脑袋想进来。这就是围城。一位今年以来收益情况非常不错的私募表示,他第一期产品发得非常辛苦,主要是因为无法利用银行渠道。当时没有一家银行相信他。现在最主要的任务就是想尽一切办法,把第一期产品的收益率做高,让银行看看他的实力。他现在正准备发行第二期产品,他放言:“谁能帮我搞掂银行,他就把账户放在谁那里。”

  “先发一期产品,把净值做高,争取银行的信任。”在这个以收益率说话的行业,该模式几乎成为阳光私募做大规模的必经之路。于是,一些业内人士开始在操作上做文章。消息人士透露,某些私募在发产品之前,一般拥有几个专户资金。当发行完第一期产品后,可以在账户操作的先后顺序上做文章,先让阳光产品的资金买入,然而用专户资金拉抬股价,以达到提升净值的目的;一期阳光私募产品的规模只有几千万元,短线操作极为方便,他们可以通过博消息、炒短线获得较高收益。但这些模式显然都不是大资金的作战方式,一旦规模做大,他们就会面临业绩压力。银行选择这些私募可谓风险很大。

  也许正因为这个行业鱼龙混杂,私人银行才会想到要搞一个所谓的“白名单”。他们的目的自然是要找到优秀的资产管理人,但这种方法也会让他们自己陷入纠结当中。

  一位业内人士说,银行正在做的事就好像是做股票的基本面研究。他们大多从过往的业绩和现在私募人的管理规模,判断一家私募是否有合作价值,但最终的结果跟炒股差不多。就像你买大盘股一样,他们的过往业绩不错,市盈率也低,但盘子足够大,成长性已经不足,再往上涨没有多大空间,因此收益率也不会有多高。这样一来,银行就会比较被动,如果选名气大、规模大的私募,收益率做不上去;如果选名气小、规模小的私募,又怕风险太大,难以掌控。

  一位银行人士说:“理性地说,一是能在市场上赚到钱的人不多,二是能长期在市场上赚钱的人极少。而真正的高手从来不缺钱,我们无法驾驭。所以,无论是哪家私募,对他们的预期不能太高,控制风险还得我们自己来。”

(责任编辑:姜隆)
  • 分享到:
上网从搜狗开始
网页  新闻

我要发布

股票行情行情中心|港股实时行情

  • A股
  • B股
  • 基金
  • 港股
近期热点关注
网站地图

财经中心

搜狐 | ChinaRen | 焦点房地产 | 17173 | 搜狗

实用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