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对市场中长期的看好,超7成私募准备以较高仓位迎战4月行情。随着低估值蓝筹股的逐步走强,周期性行业开始进入私募“法眼”,低估值的银行股,成为私募加仓的重点所在。
乐观看待后市行情
虽然私募对短期的行情分歧较大,但对中长期行情却
一致看好,认为未来市场长期震荡向上,不排除走出牛市的可能,目前的震荡,也只是结构性牛市的初期演练。基于上述预判,私募3月份仓位再度提升。据私募排排网统计,3月份市场出现了下跌,对后市行情乐观的私募进行了加仓,近8成私募仓位在50%以上,其中,58.82%私募仓位在50—80%,更有20.58%的私募仓位维持在80—100%之间。
私募对4月行情较为乐观也反应在持仓策略上。据调查,70.59%私募表示,4月仓位会维持在50%以上,其中50%私募将以50%—80%迎战4月行情,20.59%私募维持80%—100%高仓位,和上月基本持平。而低于30%仓位的私募有所增加,为8.82%。
对于后市如何演绎,汇利资产何震认为,市场负面因素已提前消化,现在A股于3000点一线博弈,有利好的一方面,比如“钱多”,经济状况没有想象的那么差。“现在没有太多负面因素,而应该考虑的负面因素市场已经基本提前消化了。”
睿信投资李振宁亦表示,“中国股市目前的基本情况是:经济基本面没有问题,权重板块的估值比较低,这就给未来股市的上涨提供动力。”在李振宁看来,银行未来的成长性不会存在问题,估值肯定不会差,估值即使修复30%,指数也上攻到4000点。
加仓周期蓝筹
随着低估值蓝筹股的逐步走强,周期性行业亦进入私募“法眼”,值得注意的是,低估值的银行股,成为多数私募加仓的重点。
据调查显示,就4月份而言,55.88%私募看好金融的投资机会,房地产和钢铁也各有14.71%私募看好。装备制造成为了私募另一个重要选择品种,32.35%私募看好,估值和成长性是私募考虑的重要因素。
众多私募认为,市场可能会出现阶段性的风格转换,周期性个股存在估值修复机会,低估值是最大的吸引力,而低估值的银行也顺理成章成为了私募的首选。
“只要中国经济持续增长,中国银行业持续增长也是可期的。实体经济中最强势的行业在股市中估值最低,这是不合理的。”李振宁认为,“中国银行业是垄断行业,特别是进入升息周期后,只要不是不对称加息,对银行来说就是有利的。从目前来看,银行存款中40%~50%都是活期存款,活期存款利率提升不大,但是贷款利率大幅提升。这有助于提高银行的收益。”
京富融源总经理李彦伟认为,“目前银行股低估值的优势已经非常明显,银行股走强是政策背景下的大趋势。”据其透露,在今年央行第一次提高存款准备金率后,就开始着手买入银行股。
在尚雅石波看来,从各个行业去库存化的速度来看,从水泥、汽车到家电、机械,这些轻周期的行业已经开始出现需求增长,现在唯一库存还比较多的是钢铁和房地产市场。石波预期,下半年包括钢铁、石化、房地产行业也会出现去库存化周期的末端,下半年大盘蓝筹股应该有很好的机会。(记者 婧文)
中信证券对二季度保持谨慎
中信证券最新发布的研究报告表示,央行5日加息在投资者预期之内,未来2到3个月通胀压力依旧很大,从紧货币政策难见放松迹象,且其对实体经济的紧缩效果可能逐步显现,因此对二季度市场保持相对谨慎的态度。
中信证券指出,市场当前对3月份通胀数据普遍预期在5%以上,中信证券研究部宏观组预期为5.2%。面对5%以上的通胀水平,央行加息属情理之中,也在机构投资者预期之内。
中信证券认为,紧缩政策对市场的影响不在于通胀本身,而在于是否短期影响经济增长。目前市场机构投资者普遍对未来2到3个月的通胀高水平有所预期,也对货币当局的紧缩政策有所预期。因此真正的担忧在于,持续的紧缩,是否会抑制实体经济增长。
报告表示,尽管近期银行间资金较为宽松,但实体经济已经呈现资金面偏紧的态势,银行也反映终端贷款供不应求。一方面,资金通过收存款准备金滞留银行体系,另一方面,通过贷款额度及利息控制下游融资需求造成资金面偏紧的状态。央行四月初加息,对通胀的控制效果可能较弱,但对实体经济的紧缩效果会逐步显现。
基于此,中信证券仍然对二季度市场保持谨慎态度。主要理由在于:第一,以抑制通胀为首要任务的、持续紧缩的货币政策,可能造成企业资金面偏紧,影响传统的二季度开工旺季;二是一月份以来的房地产限购政策传导到新开工层面应当有4到6个月滞后期,二季度可能体现为新开工的减少;三是以保障房、水利投资为代表的政府基建项目,以及“十二五”重大项目工程,会在二季度陆续审批,项目开工和资金到位情况仍需观察;四是欧债风险依旧存在,虽然更多是心理影响,但可能对震荡期的大盘带来负面影响。
中信证券重点提示关注政策鼓励金融机构加大对保障房建设的资金支持。(记者 马婧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