证券时报记者 木子
“一上市业绩就跳水,现在的新股哪还敢碰,不等他们在二级市场上洗洗澡,我们是不敢投的。”深圳一家基金公司投研人士感叹。近日,证券时报记者从多家基金公司了解到,由于难逃一上市业绩就下滑
相关公司股票走势
![]()
的怪圈,一些基金公司的投研部门已有“在二级市场上不碰次新股”的不成文规矩,有基金经理抱怨,虽然上市公司扩容很快,但真正值得投资的标的并没有增加多少。
“曾经的两市第一高价股如今被"腰斩",这恐怕是对基金公司最好的警示。”上海一家基金公司的医药行业研究员说。去年5月6日,
海普瑞以148元的发行价创下两市发行价之最,上市之时近3年主营业务收入复合增长率和净利润增长率分别达到172.56%和244.53%;但上市之后业绩变脸惊人,到今年一季度,公司净利润比上年同期下降39%,同时该公司还发布业绩预告,预计2011年上半年净利润比上年同期下降幅度为30%~50%。与此同时,海普瑞在二级市场上的价格已经被“腰斩”,5月13日,按复权价计算其每股价格为72.76元,跌幅近51%。此外,
宁波GQY、
英飞拓、
恒信移动、
南都电源、
齐峰股份等多只新股的破发幅度在30%以上,被套基金苦不堪言。
对于企业上市前后的业绩变脸,有业内人士认为,这是“原罪”所致。“为了上市,企业提前确认一些收入,延后些列支费用是很正常的,也是可以理解的,从全球来看,这一现象比较普遍,但在造富神话带动的上市冲动中,一些企业原本正常的财务调整和处理出现注水的成分。”该人士说,这些注水的成分只有在上市后通过几年的正常经营才能逐步消化,消化的表现就是业绩下滑。
事实上,由于对此有所担心,基金公司曾对创业板新股在二级市场上买入有过限制。比如,上市前几日不能买;有明显炒作嫌疑、上市后连续涨停的创业板股票不能买等等。“但是,现在甚至在主板上的新股也出现破发,所以,禁买的范围不光是创业板的次新股,原则上,所有次新股在二级市场上都要谨慎买入。”深圳一家大型基金公司的基金经理说,“不碰次新股”已是不成文的规定,或者说是大家对回避近期破发风险的一种默契,因为很难判断跌到什么时候才算除去了“爆炒的泡沫”,除非新股发行速度和市盈率回归到合理水平,他肯定不会考虑在二级市场上买入次新股,尤其是创业板。
“是否在二级市场上买入次新股,尤其是创业板的次新股,对基金来说也是左右为难。”北京一家中型基金公司的投资总监说,以创业板次新股为例,由于估值和流动性风险,基金公司参与其中很容易被套,但完全缺席也不利于创业板形成合理的估值定价体系。
作者:木子 (来源:证券时报)
(责任编辑:姜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