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年资本市场拼杀经历,使年逾不惑的朱平最终选择了“入市随俗”的投资风格。
今年42岁的朱平,在经历15年的投行和公募基金管理人职业生涯中,最终选择了“入市随俗”的投资风格。
6月24日,朱平在广州接受早报记者采访时说,在A股市场要想每年做得好,只有一条
相关公司股票走势
路,就是跟着市场走。“如果说我有什么风格,那就是跟着市场的风格走。”
朱平是投行出身,于2000年加入公募基金,目前担任广发基金的副总经理,分管广发基金专户业务。资料显示,朱平在2002年3月至2004年4月管理基金科汇期间,取得了38.8%的收益,高于同类基金平均20.9%的收益率。此后他于2004年加入广发基金,主要分管广发基金的投资业务。
“公募基金都有排名的压力,因此做公募比较适合的做法就是一部分组合和市场主流配置相似,同时拿出10%到20%的资金做自己研究透彻、能够挣大钱的股票。”朱平说,“做投资真正赢别人的也就10到20个百分点的股票,也就是说,其他东西因为和市场类似,差距不大。”
在谈及对目前市场看法时,朱平说,今年整个市场的趋势是小盘股在和价值接轨,整体市场机会不大。其中,周期股由于去年的利润好,可能会有机会。而从布局的角度看,现在是新兴产业的战略布局时机。“看新兴产业不是看行业,而是看团队和老板。我不能说一定能够挣到钱,但是如果你想挣钱,你想10年以后很幸福,只有走这条路。”
做投资,赢别人的 只是几只股票 从2005年5月份开始,朱平开始在网上写关于投资的博客。6年之后,他成了惟一一位还在坚持写博客的基金界高管。如果一段时间没写博客,朱平经常会听到这样的问话:“你怎么长时间没写啊?赶快写,我们想看。”
其博客基本上一个月更新一期,每期讨论时下热点,穿插小故事。“我就想写得好玩点,我想通过这种方式传达投资不是枯燥、痛苦的。”朱平说,他理想中的方式,是优雅、从容,有意义的一种行为,并不认同为了利润去博弈。
“当然赚钱也很重要。”朱平说,做投资赢别人的就只有几只股票,如果有10至20个百分点持仓,股票涨幅50%到100%,那整个基金就可以多涨10%~20%。比如其管理过的基金科汇,对
长江电力、扬子石化收购的持仓都在7%以上。
朱平在1996年到2000年曾在
广发证券做过投行工作。作为一个曾经帮助公司上市的投行人员,朱平“只相信自己的判断”,“因为表面的东西和真实的东西是有差距的。”
朱平说,差距主要来自两个方面“一是类似于语言差异,比如看报表或者材料本身,可能我想表达的并不一定很乐观,但是看的人可能很乐观”。
另一方面则类似于误导性的引导。“比如股票上市时为了吸引投资者,一般都会把投资亮点找出来,但这种亮点很多时候是一种定性的东西,而定性的东西包括公司的运行模式,不一定是可靠的。因此,当作为外部投资者去看时,既不能不当真,也不能太当真,你要相信自己的判断。”
“当然,凭借自己的判断也会看错。错误是市场的一部分。”朱平说,“有一天开会,有个人说你们都是基金英雄,但是你们应该下跌时把股票卖了,上涨的时候把股票买进。什么股票涨得好就买什么股票。哪有这个水平!”
提前布局收益很大, 风险也很大 广发基金的同行对朱平的评价是:风格比较灵活飘逸。
“我们在"6.24"行情前把之前的股票基本上都卖了,重新换了一批股票。”朱平解释说,“中国的市场挺怪,它每年的风格都不一样。所以你要换,如果不换就没戏。”
如果说基金科汇比较遥远的话,那么近一点的案例有2008年广发核心精选。尽管广发核心精选的基金经理不是朱平,但朱平是广发基金分管公募基金投资的高管。
资料显示,该基金在2008年7月16日成立,截至2008年9月30日,该基金的股票仓位仅为8.97%,债券则有34.73%;截至2008年12月31日,其股票仓位为66.69%,债券下降至18.48%。
据悉,朱平在2008年初曾一度对市场比较乐观,但是之后则比较悲观。由于广发核心精选是7月份成立,“在2008年并不参与基金业绩排名,那么最重要的就是以低仓位控制风险。”朱平说,10月份其已经判断经济要见底,但该基金的大幅加仓却是在1800点,“提前布局收益很大,但是风险也会很大。”
“还有一种做法是长期,股票通常是前11个月不行,到最后一个月把全年都涨出来。但这种方式在公募当中挺难的。第一,持有的股票不一定买那么多;第二,如果一下就比别人低十几个百分点,基金经理可能就下课了。”
科技股很难做, 但一涨就是三五倍 朱平说自己理论上是一个什么赚钱,便会投资什么的人。但对于重组股,他却表示做得不好,玩得也不多,“没有业绩支撑,心里没底就拿不住”。
实际上,在2005年、2006年,广发基金是最早一批买央企重组概念股票的基金公司。
“我让我们研究员把所有央企的线索都搞出来,之后全部买了。但后来因为相关原因,我们将之前买入的央企概念重组股全都卖了,这些股票拿到都很便宜,而最终一个也没有拿住。”朱平回忆说。
朱平补充说,“当然,也有人就是那个时候做重组股作出感觉了。但重组股不是那么容易的,有可能要等两三年,也有的等了两个月就兑现了。”
不过,在A股市场的迅速变化下,朱平认为做消费股的投资经理可以做到中上等,但是中国下一批顶尖选手是做科技股的。“说实话我觉得我自己都不行,科技股太难做了。但是科技股一涨就涨三五倍。”
朱平解释说,判断一个公司的管理团队比较容易,但是判断一个公司的技术是否能引导潮流太难了。“只有理解了才会相信,而且是狂热的相信。就像苹果在iPad卖之前,主流的人都不认为iPad会卖得火搞iPad干嘛,它跟iTouch是一样的东西,只不过放大一点,而且那是平板电脑,我们已经有手提电脑了。没想到一出来就挤破头。”
作者:柯智华 (来源:东方早报)
(责任编辑:王旻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