证券时报记者 胡晓
记者的一位朋友从千里之外的西部来到深圳,目的是为了发行一款阳光私募产品。“这已经是我这个月第二次来深圳了,每天行程安排都很满、券商、银行、信托公司都要一一拜访。”这位朋友表示。
事实上,记者的朋友并非初出茅庐,此前他已经代客理财10余年了,如今已经进入不惑之年,10年间业绩表现非常不错,资产管理规模最高时接近2亿元。
他选择阳光化道路来自于对投资的热情。“虽然年纪不小了,但是现在内心仍像小伙子一样,充满着创业的热情,也特别希望能得到更多投资者的认同,最重要的一点是,A股市场点位较低,如果现在发产品,将来赚钱的概率很大。”
不过谈起这次阳光化的旅程,朋友还是满腹心酸。“不仅很多琐事需要亲自打理,而且目前政策上也有一些障碍,让阳光化不那么容易。”
最难的莫过于账户问题了,朋友表示,“为了得到1个账户,我跑了4、5家信托公司,叫价一个比一个高,其中一家信托公司甚至开出了300万元的高价。”确实,证监会暂停信托公司开设股票账户已经两年了,由于信托公司存量账户有限,账户使用费也是水涨船高,以前100万元的账户费现在普遍已经涨至200万元,以前500万元的账户,现在要价600万元。“高价买账户也就罢了,有的信托公司仗着有账户,不仅收取固定管理费,还要求参与业绩提成。”
“事实上,除了账户问题之外,中西部地区投研人才难招也令人头疼。”朋友表示,与地下私募不同的是,成立一家阳光私募公司必须要面对管理、投研团队、费用以及销售等一系列问题,只有积聚各方人才,才能成功运作。但是现在大型金融机构和金融人才基本都集中在北京、上海、深圳等一线城市,对于地处西部的阳光私募来说,投研人才可谓一将难求。“由于投研人才难招,现在我不得不在深圳寻觅办公地点,采取双头办公的方式,这又增加了一笔不小的开支。”
不过,值得欣慰的是,经过近半年的沟通,朋友已经与一家信托公司达成了初步协议,只要下半年市场给力,朋友今年年底应该能顺利发行第一只阳光私募产品。“其实我只是沧海一粟,在中西部地区,像这样的地下私募不胜枚举,其中不少人都想走上阳光化道路,但是或因账户问题、或因为盈利问题、或因规模问题,不少人都被迫放弃。”朋友无奈地表示。
作者:胡晓
(责任编辑:王旻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