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6月,李克难赴任平安大华筹备组,虽然这是他第三次筹建基金公司,但李克难把平安大华看得格外珍重,作为一个在基金业驰骋多年的职业经理人,李克难希望将平安大华打造成一个具有强大竞争力和品牌号召力的新锐基金公司。伴随着平安大华在今年初正式开业、旗下首只基金本周发行,李克难带领的平安大华步入了实战阶段。
⊙本报记者 安仲文 黄金滔
基金业将在波折中前进
“2006年、2007年的基金销售事实上成了卖方市场,变成了大家来抢购基金”, 平安大华总经理李克难说,当时的基金产品募集无关乎品牌和投研实力,基金销售动辄出现百亿的募集金额,但这样的状况可能在未来几年都很难再出现。
李克难认为,当年基金热销的状况很大程度上也是反映出当时的中国证券市场仍是一个投资者尚未成熟的市场,同时也伴随着当时特定的历史背景。“股权分置改革以后,中国证券市场似乎打开了一扇大门,所有的人都对投资股市趋之若鹜。”李克难打趣说,当有了一点点赚钱效应,投资者就激动起来,于是投资者的热情被点燃了,非理性的预期也使得基金销售出现了“抢购”、“热销”这样并不正常的现象。
盛极必衰,2007年之后随着中国证券市场剧烈震荡,整个基金行业面临的形势日渐严峻,资产规模停滞不前并似乎出现萎缩的趋势。对于在这种“大起大落”行业现状下成立的一家新公司是否面临着更大的压力,作为平安大华的掌门人,李克难并认为机会正在远离基金业新的进入者。李克难指出,目前的基金业是越来越多的向一个理性、正常市场的迈进,因此在这样的背景下,新基金公司的成立并不意味着丧失最好的成长机遇。
“基金行业本身的发展,肯定会是一个波折的过程”,李克难说,虽然短期来看,基金业已经很难出现前几年的“井喷”行情,但从长期的眼光来看,基金业向更高目标的前进路径并没有改变。
把握优势寻机突围
然而基金业经过十余年的发展,行业内部格局似乎已尘埃落定,大型基金公司已然初步具备了寡头垄断、赢家通吃的特征。那么一家新的基金公司应如何在这样的格局下突围,成为行业新秀之路任重道远。
身为基金业的一名老将,李克难亦对目前基金行业的残酷竞争有切身体会。在他看来,对平安大华而言,一步登天显然是不切实际的空想,只能采取稳打稳扎的方式逐步夯实投资、销售、服务实力才是切实可行的发展路径。
李克难认为,成功并没有任何捷径可走,每个基金公司的发展也都会有其自身的特点,平安大华不会盲从于市场上任何一家基金公司的风格,而是在发展竞争中逐步打造属于平安大华自己的品牌特征和核心优势。
“比方说保险机构代销,如果未来监管层能够放开这一领域,那么我们对其他基金公司而言就会形成自己的特点和竞争优势。”李克难说,基金公司的风格与股东的风格有很大的关系,平安大华未来塑造的品牌形象会与平安集团保持一致,并会借助于股东的品牌优势和支持参与市场的竞争。
谈到基金公司业务的发展规划上,当下国内基金公司中部分公司越来越多的强调对社保产品、专户产品的支持力度,重点突出非公募领域的品牌形象,另外的基金公司仍将更多资源倾斜于公募基金产品,提供更多的各种类型的公募产品。但在李克难看来,上述这种过度注重某一业务领域的发展方式并不适合平安大华。
“在基金业依然处于一个成长阶段时,基金公司还不适合过早的把自己定位于某一个细分领域,尤其对一家新公司更是不要过早给自己定位。” 李克难指出,目前国内的投资理财市场还没有足够大到可以让一些基金公司凭借专门化、精细化就可以生存。因此平安大华所需要的就是尽快为投资者提供完整的产品线,尽可能满足不同投资者的个性化需求。成立初期的平安大华会更多注重主动型的权益类产品,但也会积极预判市场时机,适时给投资者提供诸如固定收益、被动型的产品,同时也会积极准备QDII、专户产品。
苛刻模拟账户助力全天候作战
虽然平安大华还是目前A股市场上新进者,但众所周知,平安大华背后的平安集团却已经在当前资本市场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
“平安集团下的资产管理、信托、证券事实上已经跻身当前市场中有影响力的机构投资者。因此在符合监管要求下,平安大华可以与这些市场的老参与者相互借鉴投资经验、相互分享投资心得。”李克难认为,在平安系统内部有着众多的投资精英,相互学习交流可以让平安大华在作出投资决策时能够更理性、更全面的把握这个市场,以促使公司的投资业绩能更好地服务投资者。
值得一提的是,去年初,平安大华按照公募基金运作要求管理了两个模拟账户,包括所有的基金经理、行业研究员在内的整个投研团队和基金交易及运作部门都进行了投资实战演练。
“这两个账户虽然是模拟账户,但对平安大华的投研团队却等同于实盘操作。”李克难说。
第一个模拟账户资金规模是20亿,要求必须时刻保持百分之百股票仓位,不能做资产配置,也不能做选时。但经过去年初到去年末的一年操作期,这一个账户取得超过9%的正收益,而当时账户给的业绩基准是2010年的沪深300指数,这也意味着这一账户的业绩超越业绩基准将近20个百分点。
第二个模拟账户规模为3亿,业绩表现同样令平安大华基金公司感到欣喜。这一个账户也有着非常苛刻的条件,必须保证绝对收益,不能出现亏损,业绩基准则是年化10%,但平安大华的基金经理从去年七月份正式模拟操作后,这一账户在半年时间内取得超过14%的正收益。
“第二个账户进入操作后,基金净值一直控制在最大损失线上方,一直到最后取得14%的收益。”李克难认为,由于完全按照公募基金的操作流程,因此通过这两个账户的管理和操作,从基金经理、行业研究员在内的平安大华的整个投研体系和团队都得到了锻炼,使得平安大华的投资研究团队对于整个投资操作流程已经了如指掌,为更好的服务投资者打下基础,同时包括后台清算等一系列在内的支持性部门的能力也得到进一步的验证和提升,而如此苛刻的产品设置条件也使得平安大华在未来各种产品的竞争中有能力成为赢家。
业绩才是核心竞争力
作为平安大华基金公司的掌门人,李克难认为要成为一家具有竞争力的品牌基金公司,良好的业绩是不可缺少的核心竞争力。而适合的考核体系对公司长期发展至关重要,尤其是在投研体系中的考核方式更是关系到基金公司业绩、人才等核心竞争要素。以研究员为例,平安大华的考核更多地注重研究员的研究成果对具体投资业绩的贡献程度。
“我们实施投研一体化,我们对研究员的评价不在于他今年完成了多少篇报告,也不只在于他推荐的股票的涨幅,而更重要在于他的研究成果对于基金经理的投资决策的实际贡献有多少。”李克难认为,如果研究员一年完成几十篇报告,推荐了一大批牛股,但是没有被基金经理采纳,那么研究员也很难称得上优秀。
在李克难看来,优秀的研究员应该与基金经理保持良性互动,由于考核体现在基金经理的实际投资选股上,基金经理没有采纳研究员的意见不能成为研究员免责的依据,研究员若没有为公司业绩做出真金白银的贡献显然难以获得更好的考核,而当研究员推荐的品种被基金经理采纳,又对基金业绩做出一定贡献,那么就将会有较好的考核优势。
李克难最后认为,中国经济强劲增长的态势在较长时期内还将继续保持,基金业的旺盛向上的趋势并不会受到任何削弱,在当前的市场下,包括平安大华在内的基金业各参与者,促进市场有序发展的核心的不是去追求最大的规模,而是应该使我们基金业的各个团队形成最好的战斗力,具备最好的服务精神,而平安大华也会充分借助于平安集团的品牌和服务平台服务广大的投资者,并从内部考核体系、人才选拔培养体系、制度管理体系等各方面相互协同来确保有更好的业绩,让投资者财富与平安大华一起稳健成长。
作者:⊙本报记者 安仲文 黄金滔 (来源:上海证券报)
(责任编辑:郭奇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