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狐网站
基金频道-提供基金净值和行情资讯的基金门户 > 基金专题 > 开放式基金十周年记

基金产品13年流变 十年飞入寻常百姓家

来源:经济观察报 作者:赵娟 李保华
2011年09月21日17:12

  13年前,大多数普通老百姓并不知道基金为何物。今天,总资产净值达2.51万亿的700余只各类型公募基金,已经作为最常见的理财产品进入了寻常百姓家。

  从第一只封闭式基金的低调上市、第一只开放式基金的火爆登场,到ETF基金、QDII基金等产品创新,基金产品变迁的每一步都伴随着中国资本市场的发展和国人理财观念的进步。

  封闭式基金年代

  老陈,中国第一代老股民,职业炒股近20年,交易资金近亿,至今依然清晰地记得1998年4月7日中国的第一只基金——基金金泰上市交易的情景。

  恰巧,彼时中国股市在低位盘整了一年多后迎来了央行实施宽松的货币政策,股市才有点起色,出现了上涨。

  “那时候通货紧缩特别厉害,很多人都不适应,感觉经济要崩溃,好久没见股票涨得那么猛”,老陈回忆。上涨中他抛空了已经持有半年多、刚解套的股票,还没有找到合适的投资标的。这时候,他注意到了基金金泰。

  在中国股市浸淫多年的经验告诉他,中国股市一直喜欢炒“第一”,同时国家也在宣传要提高机构投资者比例,发挥稳定市场的作用,股市低迷了这么久,第一只基金可能真有示范效应。

  果真如他所料,基金金泰上市首日便高开高走,盘中明显震荡,大智慧历史数据显示,当天其最低价为1.3元,最高价为1.48元。现在,老陈还清楚记得,他是在第二天斥资100万元以1.4元左右的价格全仓买入,那是他能找到的所有钱。

  随后基金金泰连续两日涨停,4月13日盘中再度大幅震荡,老陈在1.73元左右锁定了收益,五个交易日赚得40%,“那是我第一次这么快赚过这么多的钱,感觉很兴奋。”这成为他当时沉浮股市7年最好的成绩,为了奖励自己,老陈买了辆当时最流行的桑塔纳2000。而在他卖掉后,基金金泰还在冲高,一度涨到2.43元。

  基金金泰正是国内首只规范运作的封闭式证券投资基金,以它为代表的份额固定、同时在二级市场上市交易的封闭式基金成为了国内投资理财产品的第一批正规军。

  由于是新鲜事物再加上遇到股市复苏,最初的一两年,许多封闭式基金一上市就受到追捧而一度溢价 (即二级市场价格高于份额净值)。为了扶植基金业的发展,监管部门引入保险机构投资基金间接入市,还曾允许封闭式基金享有20%新股网下配售额度,在打新热的大氛围下这让许多封闭基金获得了一定的无风险收益,这一政策直至2000年5月。

  那时封闭基金市场中像老陈这样的个人投资者事实上是少数,更多的则是机构投资者。而规范的基金业真正面向普通个人投资者则是在新世纪

  其实,早在上个世纪90年代初,国内就曾出现一批“投资基金”,但那时的基金还未被称为 “证券投资基金”,它们主要是由地方政府批准、信托公司发行,规模偏小,很多以投资房地产、公司法人股等实业为主,也被称为“老基金”。1992年成立的淄博乡镇企业投资基金是其代表。截至1995年,上海和深圳交易所上市的投资基金有近30只。

  这些相当于封闭式契约型基金的老基金,都在一定程度上参与了1993年的房地产热。银河证券基金研究中心研究总监王群航那时便开始关注基金,他还记得其中一些老基金以1元净值上市后二级市场的价格能炒至8元,投资者主要是老股民,

  王群航说:“他们像炒股票题材一样炒基金,这些基金投资运作也很不规范,海南房地产泡沫的破灭拖累了很多老基金,监管部门开始对其进行规范。”

  直到1997年11月 《证券投资基金管理暂行办法》颁布,老基金得以改制,中国第一批基金管理公司才真正诞生。

  1999年,股市的复苏给中国基金业带来新的生机,这一年基金公司的数量增加至10家,他们也被称为 “老十家”,所管理的基金迅速扩张至23只。1998年3月,国泰基金和南方基金分别在上海和深圳成立,基金金泰和基金开元相继获准发行,正式翻开了中国基金资产管理业规范发展的新篇章。

  “最早的封闭式基金就相当于新股。当时基金公司们的担忧是,由于份额有限、申购者多,会得罪买不到的机构。”一位从业十年的基金业人士回忆称。由于封闭运作,除了发行期中签外投资者只能在二级市场买卖参与投资,而基金金泰和基金开元发行时的中签率都只有2%多。

  但随着封闭式基金数量的增加、投资者认识的提高以及新股配售政策的结束,封闭式基金走上了折价之路,一段时间内讨论封闭式基金如何避免折价是基金业的重要话题。“封闭式基金的价值由净值决定,这很明确,水至清而无鱼,折价是难以避免的。”王群航称,再加上股票市场的低迷,2002年封闭式基金在二级市场普遍折价(即二级市场价格低于份额净值),后来高达30%多。

  当年8月发行的最后一只封闭式基金基金银丰的销售已经十分困难,而许多原本设计了封闭式基金产品方案的公司纷纷把产品方案转成了开放式基金,传统的封闭式基金逐渐退出了基金发行的舞台。

  最多时国内共有54只封闭式基金,由于份额固定,加之最初几年基金业管理费较现在的标准还要高,封闭式基金保证了基金业最初基金稳定的管理费收入,也为今后的发展打下了基础。

  2006年7月基金兴业成为首只“封转开”基金,同年10月9日变身为开放式基金——华夏平稳增长基金,基金兴业正是由原海鸥基金、珠信基金、赣农受益基金、金星受益基金四只老基金合并而成。目前市场上共有26只非创新型封闭式基金,其中的大多数将于2013、2014年到期转型为开放式基金。

  走进大众理财

  2001年9月,打着 “我们需要散户、不需要机构”的口号,第一只开放式基金华安创新亮相。“‘华安创新’这个名字非常好,开放式基金是中国基金式上最重要的创新,”王群航说,“基金业开始真正面向个人投资者服务。”

  2001年上半年,基金全行业管理规模718亿元,但是产品全部为封闭式基金,设计雷同,而在国外市场,开放式基金则是绝对的主流。

  现在许多基金公司的老员工还记得,华安创新发行时北京、上海、杭州等地交通银行门前排起的长队。华安创新发行了50亿元,其中个人和机构销售比例为3:2。

  随后其他发行开放式基金的公司为了预先应对可能的销售火爆还开设了直销柜台,2001年共有3只开放式基金成立。但是很快,老百姓排队买基金的现象没有再发生,他们发现,开放式基金并不是什么稀缺产品。2002年,“基金黑幕”事件再加上整个股票市场的低迷,基金销售首遇“发行难”。

  如果说封闭式基金是规范理财产品的开始,开放式基金进一步为当时投资渠道稀缺的普通个人投资者提供了一种低门槛的大众化投资品,而后来大牛市中出现的居民储蓄搬家也正式被开放式基金这根“杠杆”所撬动。

  2002-2005年的四年熊市里,股市中的坐庄等的手法逐渐退出历史舞台,2003年的一波价值发现行情让基金第一次真正火起来,也正是基金挖掘了“五朵金花”,推动了价值发现行情。博时基金在那时成名,“研究创造价值”的口号也是从那时开始响起。

  2003年末,媒体们注意到,这一年偏股型基金的平均收益率达到19%。

  19%!这唤起了老百姓一股新的“投基”热,但那时候,他们中的大多数还不熟悉另一个词“投资风险”。

  2003年四季度发行的海富通精选成为首只百亿基金,随后发行的海富通收益增长、中信经典配置也纷纷过百亿,直到监管部门认为过度火爆而开始限制新基金发行。但百亿基金的面市成为标志性事件,标志着基金投资开始真正进入以个人投资者为主的时代。

  从1998年的第一只封闭式基金到2002年,几乎所有基金为股票型或偏股型产品,再细分为价值型基金、平衡型基金、成长型基金等几个基础方向,而随着开放式基金的发展方向确定,基金产品创新的脚步越走越快。

  2002年9月,南方宝元债券基金成立,成为国内第一只债券型基金。2003年,3只指数型基金登场,被动式管理的理财模式在中国正式运行;而在股市整体低迷的大背景下,针对风险承受能力差又存在流动性管理压力的投资者,货币市场基金和保本基金应运而生。

  2003年出现的伞形基金更被认为是当时的一大创新。伞形基金即一个母基金之下再设立若干子基金,各个子基金依据不同的投资方针和投资目标进行独立的投资决策,投资者可以根据市场行情的变化选择和转换不同的子基金,费用较低或者不收转换费用,对于基金管理人而言则可以减轻赎回压力。在投资人对自己风险偏好状态没有清晰把握的情形下,伞形基金更像一种营销的创新。

  2004年8月,首只LOF基金面市,即上市型开放式基金,其发行结束后,投资者既可以在指定网点申购与赎回基金份额,也可以在交易所买卖该基金。2004年底,紧随海外的新华富时A50中国指数ETF,国内首只ETF基金华夏上证50ETF诞生,ETF基金即交易型开放式指数基金,交易手续与股票完全相同,交易更加便利且成本更低,同时兼具套利交易功能,既面向机构投资者也适合普通投资者,最近几年在交易所等方面的大力推动下ETF基金一直保持着较快的发展,并走向指数细分化。

  基金产品的发展永远离不开宏观经济和股票市场走势的影响,2005年A股最低跌到998点,这一年低风险、作为现金管理工具的货币基金大行其道,全年共发行了16只。

  2000年之后的5年中,基金业出现了数不清的 “第一”。数据显示,2005年时,基金规模已达5000亿元,较5年前增长近10倍,而上证指数则的2000点年底在2000跌至1081点附近。

  创新与投资者教育并进

  在山西一座小城市,一位退休的会计将基金视为最重要的理财工具,2005年底他为自己以及一双儿女开了三个基金账户,每个账户投资了10只基金,且重合度还很低。

  不过,真正将基金视为理财工具的投资者在那时候还是少数。其实开放式基金最初的投资者都并不真正了解基金,基金主要在银行柜台销售,而银行也有销售任务,客户经理常常见到客户就推销,第一批开放式基金几乎是靠银行的信用而完成销售。

  一位基金销售从业者讲过这样一个故事,2004年,深圳一位老太太到某银行做定期转存,在客户经理的推荐下用5万元存款买了基金,而这位老人独身一人收入很少,后来她买入的基金大幅亏损,老人无法承受损失天天去银行询问,原来她一直以为基金是储蓄的一种。最终这家支行行长无奈让当时推销基金的员工帮老人把基金赎回,补上亏损才算了结。

  这样胡乱推销、盲目投资的故事几乎数不胜数,直到2007年,全民的理财冲动爆发。

  牛市的号角真正吹响了基金业的黄金时代。随着股改的结束,A股市场从2006年初1000点附近开始反弹,直到2007年10月冲高6124点。而基金业则再现了华安创新发行时的排队盛况。

  2007年,浦发银行还一度遭遇了由于基民疯狂、网上申购太多而致的全国性系统故障。这一年被誉为中国的理财元年,基金理财快速普及,但也是超常规的快速。

  由于中国的普通投资者依然喜欢“新”的概念,喜欢净值“便宜”的产品,基金公司开始大比例分红、拆分而达到“净值归一”,大多数基金公司都不愿错过这个近10年而难得一次的扩张机会。

  许多第三方理财机构应运而生,而各种理财讲座爆满。一位基金经理记得,当时在东北进行新基金路演,一位卖鸡蛋的老大妈用她仅有的3万元钱买了这只新基金,他深知股市已在高点,路演时提示谨慎已无用,而另一面公司仍在刺激发行,这让他感慨良多。当时的“投基”热已不是简单的风险提示可以浇灭。

  2007年三季度,4只QDII出海投资海外市场,再度出现银行排长队的火爆场面,这一批QDII的成立规模均达到300亿元左右。

  一家基金公司高管回忆,2007年该公司仅基民反复倒手产生的手续费就赚了近1亿元,相当于不景气时一年的管理费,而手续费在以前几年都是忽略不计的。

  直到2008年,看上去突如其来的全球金融危机令全球股市一片哀鸿,中国经济内外交困,2008年11月,股市从一年前的6000点跌到1664点。疯狂投“基”的老百姓也终于在现实中接受了风险教育。

  至今股市仍在3000点之下,包括QDII基金,部分2007年高位买入的基民仍未解套。2008年新基金销售难成为普遍现象。

  其实也正是在2006年后,各家基金公司开始重视投资者教育,老百姓对基金的开始从认识到了解。也始于其时,适用于普通投资者的基金定期定额投资开始流行。

  经历了大起大落后,2009年至今,整个基金业休养生息,可供选择的基金产品开始朝着细分化的方向发展。

  2008年监管部门开通债券基金绿色通道,在股市低迷的情况下,债券基金为投资者所熟悉和接受,老百姓投资基金不再只为博取股市收益。

  这两年,定位于高端客户的基金“一对一”、“一对多”专户理财产品相继面市,公募基金也开始为特定客户提供理财服务。2010年,监管部门逐步放宽基金新产品审批,随着各基金公司传统产品线完善以及投资者需求的不断提高,各种细分产品纷纷涌现,分级基金、行业基金、黄金QDII等不断涌现。现在,基金已经成为大多数普通老百姓最重要的投资渠道。

(责任编辑:姜隆)
  • 分享到:
上网从搜狗开始
网页  新闻

我要发布

股票行情行情中心|港股实时行情

  • A股
  • B股
  • 基金
  • 港股
近期热点关注
网站地图

财经中心

搜狐 | ChinaRen | 焦点房地产 | 17173 | 搜狗

实用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