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有多只以公募基金公司为投资顾问的阳光私募产品再度现身市场。其中,仅广发基金、兴业基金两家基金共计发行了8期产品,这些产品投向二级市场,并主要配置于定向增发。
不过,据证券时报记者了解,受近期A股震荡走势影响,上述相关产品表现平平,多数单位净值已在1元以下。
公募基金管理阳光私募产品盛行于2008年,最高峰时曾有10多家基金公司管理超过30只私募产品。公开资料显示,包括华夏、嘉实、博时、易方达、大成、交银施罗德等基金公司曾开展过该业务。
其中,华夏基金是这类业务的最大开拓者,高峰时共担任了10只阳光私募的投顾。但这些产品多数业绩不佳,据记者从中诚信托和国投信托处了解到,由这两家信托发行的、华夏基金担任投顾的产品均已相继清盘。其原因主要在于,一是产品跌破止损线,二是因业绩下滑且遭遇赎回,致使规模低于合同要求而被迫清盘。
继华夏之后,其他基金公司也相继主动或被动清盘退出。截至昨日,记者查询目前的基金系私募发现,仅有嘉实基金、大成基金等管理的少数几只私募产品仍在苦苦支撑。
事实上,在2009年基金专户开放“一对多”后,其业务模式已和操盘阳光私募产品区别不大。而这也是公募基金相继退出证券信托领域的原因之一。
对于目前部分公募基金公司选择再度开辟私募战场,华澳信托一位人士表示,在高端理财市场,由于信托已经营多年,富裕人群对于信托模式也都比较认可,基金“一对多”并未能因此抢占太多份额。并且,相对于信托模式,基金“一对多”的监管要更严格,风控成本也较高。此外,在A股经过这一段时间的调整后,不排除部分公司有抄底的倾向,而借道“信托”的方式相对较为隐秘。
作者:张宁
(责任编辑:姜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