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2001年9月11日首只开放式基金华安创新正式发行以来,机构投资者已经基本把持了证券市场。其中,开放式基金更是当仁不让地成为市场主力和各路资金的中坚力量,并在每个阶段行情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2001~2003:谨慎摸索 也许是“
相关公司股票走势
生不逢时”,当开放式基金在10年前呱呱坠地时,上证综指刚刚告别了具有阶段性意义的2245点,进入了长达数年的熊市。
在相当一部分投资者眼中,这时候的开放式基金与其说是给市场带来了新的资金以及投资工具,不如说各方冀望这部分新生力量能给“弱不禁风”的A股市场“护盘”和“维稳”,这可能更具有现实意义。
而从持股方向看,尽管在熊市中的作用似乎不大,但以二线蓝筹股为代表的价值股往往成为开放式基金摸索的主要方向。
根据好买基金研究中心研究员对《第一财经日报》的分析,相对于市场以后的发展来说,此时不仅可投资的二线蓝筹股数量较少,开放式基金的阵营也相对较小,在市场主力“新老交替”过程中,仍处于默默耕耘阶段。而且,基金只能在多头行情中赚钱的特点也开始显露。
2003~2005:小试牛刀 上海地区某阳光私募机构负责人对本报介绍,在开放式基金发展过程中,不仅参与市场的主力机构逐渐被信仰价值投资的合规机构所慢慢取代,而且市场所关注的个股也逐渐集中到被基金所发掘的个股上,并越来越深入人心,得到了广泛认同。
重要的是,当
宝钢股份(600019.SH)、
中国石化(600028.SH)、
招商银行(600036.SH)等大盘股相继进入A股市场之后,后者与国民经济的紧密程度愈加明显,而基金群体高度关注和重仓持有大盘蓝筹股,也终于在熊市环境下出现了大行情,这就是开放式基金群体发动的“五朵金花”行情。
此外,在此期间,以
苏宁电器(002024.SZ)为代表的深证中小板也粉墨登场,那些高成长的中小盘优质筹码也开始越来越受到以基金为代表的机构投资者的强烈关注。
2005~2008:大喜大悲 在这一阶段,有两件事件不能不提。一是A股市场成功启动了股权分置改革;二是在大行情的驱使下,基金规模出现了迅猛发展。
从该时期的基金持股方向看,与指数运行高度相关的蓝筹股成为基金重仓的焦点。在指数不断向上突破的隆隆步伐中,银行、钢铁、石化、航空等一系列强周期性质的蓝筹股成为市场的宠儿,且部分上市的次新大盘股马上进入了上涨周期,其幕后“推手”正是不断发行成立的开放式基金群体。
由于开放式基金的运作机制所致,那些流通性较好、估值便宜的中大盘蓝筹股自然成为各方“抢购”的重要方向。而上证综指也不断向更高的点位进发,更加强化了“单边市”特征。不过,在国际金融危机爆发后,A股市场马上作出了反应,被开放式基金“抱团”的强周期股迅速转换为市场“杀跌”的重要力量,由此也加重了市场重心不断下行的颓势。开放式基金的投资者一下从赚钱状态成为亏钱状态。自然,基金的价值投资方法受到了广泛的质疑。
2008年至今:无奈依旧 随着国际金融危机的爆发,各国断然采取了各种措施,并直接推动股市向上。在此“修复性行情”过程中,基金坚守的低估值蓝筹品种再度受到关注。
在该阶段中,基金持仓方向有四点值得关注。首先,受到海外大宗商品市场大幅度走高的影响,部分资源类个股受到了基金重点发掘,如煤炭、稀土等。其次,在深证创业板开出之后,部分中小市值个股受到了基金的重点持有。再者,部分ST类重组股纳入基金的“法眼”,在“明星基金经理”开始重点出击ST类重组股的示范效应下,部分开放式基金也开始选择重组股作为其重点发掘的方向。第四,大消费类股依然受到关注。
当然,在亏损面较大的局面下,开放式基金的持仓方向还是受到怀疑,当“老鼠仓”、“地雷股”频频出现在公众视野之后,开放式基金的运作机制以及只能在多头行情中赚钱的百般无奈,也受到了各方深思。总之,从10年来的开放式基金持股方向看,“当退潮后才知道谁在裸泳”,在经历了大涨大跌之后,巴菲特这句名言还是令人印象格外深刻。插图/刘飞
(责任编辑:姜隆)